陈惠芳,1963年生于湖南宁乡。湖南日报高级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乡土诗派“三驾马车”之一。1993年参加《诗刊》第11届“青春诗会”,1996年获第12届湖南省青年文学奖。2018年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已出版诗集《重返家园》《两栖人》《九章先生》《长沙诗歌地图》。
授奖辞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致力于乡土中国的抒写,对土地的思考如一柄柴刀深深嵌入他第一阶段的写作。近十年来,他在城乡两个场域寻求新的突破,他的笔深入长沙的每一个角落,如同深入到历史的细节。他从《重返家园》《两栖人》到《九章先生》《长沙诗歌地图》,这一漫长的写作历程无不是他对乡土中国的独特预见、深刻审视与持久热爱。鉴于此,现将第七届栗山诗会中国诗人奖授予陈惠芳先生。
满头银发望栗山
——在第七届栗山诗会上的答谢辞
真没想到,临近60岁退休之前,能够获得第7届栗山诗会年度中国诗人奖。这份礼物很重,很及时。
写诗40多年了,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了一个满头银发老人,颇有些感慨。一路走来,也曾不停地问自己:写诗到底为了什么?不像高考,有一个标准答案。我觉得,写诗很辛苦,也孤寂,但更快乐。因为,通过诗歌,我记录了我的所行、所观、所想,诗意了自己的人生与内心。不到潇湘岂有诗?我在潇湘更有诗。
我是一个执着的人。看准了的事,会一直干到底。1987年春,我与一帮诗友组建了“新乡土诗派”,提出了“传承民族血脉,塑造精神家园”的主张,渐渐成为了有影响的当代诗歌流派。回首往事,透视当下,我认为这一主张没有过时。“新乡土诗派”的理论与实践,有很强的生命力。尽管新乡土诗派由当年的群体创作转变成了个体创作,但初心与使命没有改变。就我个人而言,我的创作方向是明确而坚定的。从《重返家园》《两栖人》到《九章先生》《长沙诗歌地图》,这是新乡土诗派清晰的一脉走向。新乡土诗派并没有消亡,而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于是观之,此次获奖,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更是对新乡土诗派的褒扬。所以,我要感谢所有对我与新乡土诗派支持与理解的朋友。
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有自己的栗山,都有自己的乡愁。在当今诗坛,栗山诗会已成为一个品牌,栗山也已成为一个象征。我的故乡是宁乡流沙河,流沙河就是宁乡的栗山。走遍大江南北,走遍三湘四水,根还是在自己的“栗山”。我始终认为,诗人要有精气神,诗歌要有根。根在,就枝繁叶茂。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扎根于民族与本土。不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所以,我也非常认同栗山诗会创办人周瑟瑟先生的“田野调查”与“户外写作”。诗歌是走出来的。
我常常自称“德高望重”,我更希望“老当益壮”。花甲之年,应该是诗歌创作的一个新起点。我预感有新的发展与收获。从湖南日报社退休,也只是转换了一个空间。我会更从容、更宽裕,会以更自省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给诗歌插上更厚重或更轻盈的翅膀。
再次感谢诸位,并相信我。
陈惠芳
2022年10月
代表作品
◎一蔸白菜在刀锋下说
切完我
你就会感到我无比的忠诚
我甚至泄露了泥土的地址
我的兄弟都有一个邮政编码
在我们收到汗水之后
我们的一生就终结了
与光洁的菜刀融为一体
菜刀就像我自己的手
最后试一试体温
在离开泥土和农夫的时候
我唯一的机会
就是顺着刀锋的一道寒光
回家去
◎两栖人
站在农田之上
我是一个早熟品种
站在城市之中
我很有可能大器晚成
行人如织
阳光只能在街面上撒下细纱
为什么在我叹气的时候
稻杆正好在大面积的普照之下
自信地扬花呢
站在村庄与城市的关节处
我很可能腹背受敌
其要害正是
流动城市血液
却传出村庄声音的
那枚双重间谍的心脏
◎歌咏青山
我拽不动那一带黛绿
那一带只属于它自己
只属于它的深邃与挺拔
它绿得好深、好苦、好空寂
就象一位出色的钢琴师
独自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一曲日出日落
只让飞鸟啄食了旷世的声音
其实这样很好
粗糙的树皮一层又一层
更新了外表
百岁老人在树心渐渐圆寂
然后,引发整棵树的崩溃
空气不稠不稀
正好供养森林的家族
留足口粮之后,沿着它的脉络
其他的液体一律输送出去
这样真的很好
我不想拽动那一带黛绿
只是远远地眺望
站在城市的楼顶
我看见,从它的怀抱
一颗陌生的星代替跋涉一日的太阳升了起来
◎岳麓山
南岳七十二峰,我不占一峰
我把所有的亭台楼阁
都让给你们,甚至
我选择背阳的部分
悄然闲适
无需鸟瞰
长沙不过是巨大的棋盘
我只是一枚棋子上
模糊的指纹
无需抽检
湘江不过是细长的丝线
我只是一根丝线上
跳跃的音符
舍弃喧哗,我扩张起来
我是岳麓山暴露的树蔸
等待着霹雳之火
告别杂乱,我清爽起来
我是岳麓山飞扬的轻风
吹拂着春天之眼
岳麓山就是我手中的
一根牧笛
占山不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