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绥德,谷穗满山,瓜果飘香,1853平方千米的名州大地上一片丰收的喜悦。
秦汉名邦历史悠久,天下名州人文荟萃。绥德享有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民歌、秧歌、唢呐、石雕和剪纸之乡五项殊荣,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近年来,绥德县坚持生态立县、文化兴县、产业强县、城镇带动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全国文化强县、全国红色教育基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西北现代物流新高地、榆林副中心城市,奋力开启新时代绥德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红色教育带动文旅融合
绥德是榆林市红色资源最丰富、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绥德工作和生活过,留下许多宝贵的红色遗址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全县共有红色遗址和先贤旧居48处。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蒲鹏说。
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大后方,绥德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绥德师范更被誉为西北革命策源地。
近年来,绥德县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挖掘利用,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作为执政新课题,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为发展新动能,推出精品课程,增强师资队伍,提升了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构筑了红色教育培训新高地,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绥德县着力打造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加快推进绥德革命纪念馆、绥德师范旧址、359旅和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旧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郝家桥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等一馆五址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教育基地群建设,逐步形成以一馆五址为主,辐射带动全县33处红色旧址的红色教育体系,同步开发5条红色教育研学精品线路,开设六位一体特色教学课程,形成满足不同培训需求的教育培训全链条。
同时,编纂出版了《西北革命策源地——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校史图册》《群星璀璨》《峥嵘岁月》《雕山忠魂》《李子洲传》等资料。推出体验式教学课程,践行两山理念——黄河流域水土治理示范,见证初心之旅——重走转战陕北路等。编排了绥师校史音乐话剧《播火者》、陕北说书《学党史铭初心》、舞蹈《永远的长征》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情景教学节目,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覆盖听读观悟的系列文化产品。
今年以来,各红色旧址共接待各类学习培训和调研团队699个、4.78万人次。
绥德县坚持红色文化带动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五乡文化资源,建设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秦汉文化、黄土文化、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绥德特色文化体系,培植文旅产业新业态。全县共建成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7个,正在全面推进1个4A级景区创建、特色文化旅游精品小镇建设等重点旅游示范工程。去年以来,全县旅游接待500万人次,旅游创收12.53亿元,文旅产业正在成为支撑绥德县域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作为教育强县,近年来,绥德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作为根本之举,实行教育投入县长责任制,落实教育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有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和两个只增不减。
今年,绥德县将化解大班额问题作为当务之急,建成高级中学并投入使用,通过新建、扩建、改造、整合等方式新增学位8810个、新增功能部室102个、新增建筑面积141472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2530平方米,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绥德县将深化教育改革作为发展之要,与衡水中学、陕师大附中、邗江中学等名校建立结对帮扶和资源共享机制;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归口管理,对县域内教师和校长统一管理、按需分配;全面推行县管校聘工作,分流、调配、交流校长园长和教师248人,同时通过多种形式招聘教师50人,累计培训教师15841人次,大力培养四有好老师。
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个,省级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1个、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3个,市级非遗传习所5个,县级非遗传习所55个……殷实的非遗家底,让绥德充满文化底气。
在绥德县,形态各异的石雕艺术作品随处可见,广场上闹秧歌的婆姨们喜笑颜开,背着三弦的绥德汉穿堂而过,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已经飞入绥德千家万户……
2021年,绥德全面摸清非遗家底,开展黄河流域非遗项目和资源调查工作,形成93个非遗项目和1个非遗资源资料,为非遗系统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绥德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3项,传承人5名;省级非遗名录11项,传承人15名;市级非遗名录23项,传承人61名。今年又成功申报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4项、市级非遗传承人16名。该县积极搭建传承平台,建成非遗传习所26个、传习基地29个,开设陕北秧歌、绥米唢呐、石雕技艺、剪纸等系列非遗传承培训班,组织开展专题培训17期970人次,将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培养成为基层文化工作骨干。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活动6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30万人次,让非遗深入群众,融入生活。
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绥德县一张靓丽的名片。绥德县文化馆副馆长闫慧说。
依托丰厚的非遗资源,绥德积极开发非遗文创品牌,打造四十里铺镇、郝家桥村等一批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展示基地,推动旅游产业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发展,不断提升绥德非遗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让35万人过上好日子
绥德县将郝家桥村作为全县乡村振兴的重要窗口,坚持城乡融合、三产融合,制定红色旅游+干教培训+三产服务+农林产业的发展思路,郝家桥村庄规划被省自然资源厅列为全省村庄规划试点,融入全省乡村振兴总体规划。通过三变改革,打造村级产业体系,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构建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群众增收150多万元,让企业有赚头、社会有看头、群众有甜头。落实农户全覆盖的九个一批精准增收举措,解决各类自主创业、长期就业和临时就业岗位480户767人,预计年底人均纯收入可达1.8万元以上。打造郝产品郝美味郝精神郝活动等一系列郝字号特色品牌,积极推进郝家桥村4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申报工作。今年以来,郝家桥村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预计年内可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
同时,绥德县充分发挥郝家桥典型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十四五巩固衔接总体规划与2个省级重点示范镇、100个示范村试点规划,形成了1+2+100的巩固衔接规划体系。充分借鉴推广郝家桥乡村振兴试点经验,预计到2025年,在全县打造100个规划好、产业好、环境好、风气好、班子好的五好示范村,进一步带动全县35万人和339个行政村都能像郝家桥村一样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所有的收获,都是努力奋斗的汗水所浇灌出来的。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站在新的起点,绥德县将始终坚守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在实干担当中刷新成绩,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图 张东红 本报记者 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