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开埠180周年。3月25日,“回眸——上海百年纪事人物画苑作品展”在上海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展出,呈现了10余位艺术家的20件作品。艺术家们用画笔梳理和留驻上海百年的“历史回声”,他们的作品既包含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有市井百态。
1843年11月14日,上海道台贴出官府布告,向上海市民宣告上海即将开埠。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通商,并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一起成为近代中国首批对外开放通商的口岸城市。
今年是上海开埠180周年。近两百年的磨砺、包容与升华,这座城市在其深厚的东方文化基础上逐步融入了来自西方的文化与理念,从一个“远东大都会”升级蜕变成了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大都市。自此,具有上海特色并更加多元的海派文化被大众所熟知,上海也逐渐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前沿。
图:开埠前的上海黄浦江畔,图片来源于网络
3月25日,“回眸——上海百年纪事人物画苑作品展”在上海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展出,呈现了人物画苑的10余位艺术家的20件作品。人物画苑属于创作驱动型的美术团体,由朱新龙、朱新昌、叶雄、奚文渊、忻秉勇、桑麟康等画师为创作主体,画家汪观清、张培础、韩硕、毛国伦、马小娟,以及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原主任沈尧伊为艺术顾问。这些画师擅长以市井人物为特色,来演绎上海的历史题材创作。
1934年左右的上海,图片源于网络
曾经的上海作为远东最大的商埠城市,本土和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为我们留下了数量众多中西合璧的经典案例,这其中不乏历经时间洗礼依然璀璨的老建筑、老街区;更有已被历史与民众记载的动人故事。
展厅现场
展厅中,画家叶雄的作品《上海滩开埠》用滨江、城墙大视野进行历史回眸,见证了布告上墙、领事出任、百姓相告、东西交汇,舟楫闪现,风尚变异……;画家忻秉勇的作品《江南制造局》则展现了江南制造局在民族工业方面的庄严起步,在翻译领域的重大贡献,对于城市科学精神的悉心养育。在忻秉勇笔下,他描绘了曾国藩、李鸿章等与江南制造局相关的历史人物形象;画家奚文渊的作品《土山湾》和《商务印书馆》则展现了吹入城市文化、科技、经济、社会互动的新风,展现西学东渐,风潮涌动。其中,对于《商务印书馆》的描绘更是包含了抗战时期的艰辛之路。
叶雄《上海滩开埠》
忻秉勇《江南制造局》
奚文渊《商务印书馆》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选题出自发生于上海各个经典地标区域的老故事。引人注目的还有一组《上海百年纪事》组画,该组作品由《洋泾浜》《九曲桥》《张氏味莼园》《十六铺》《四马路》《爱俪园》《百乐门》《大世界》《上海解放》共九件作品构成。主办方告诉记者,这些作品画面既包含市井百态,也有大量的历史人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希望观众从中了解上海的历史。
其中,作品《张氏味莼园》描绘的既当下的张园,始建于1882年,是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之一,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在忻秉勇笔下,张园曾经的热闹景象直入眼帘;同样热闹的还有《九曲桥》《大世界》,分别描绘了两个“游乐中心”的娱乐项目及涉及的上海美食。而与欢闹成对比的,则是对于肇嘉浜的描绘。肇嘉浜由上海旧县城泛舟出老西门,经卢家湾(即罗家河)、徐家汇、七宝、泗泾,通松江城,是重要的运粮河道。在作品《肇嘉浜》中,呈现的则是大量棚户区里的难民生活。
忻秉勇《张氏味莼园》
《张氏味莼园》(局部)
《大世界》(局部)
奚文渊 《土山湾》
《洋泾浜》陆小弟
随着欧风东渐,西人东来,人们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在都市化的进程中,诞生了许多新的社会人文景观与都市风景。展厅的后半段,描绘了新中国以后的上海城市景观,包括第一个人民新村——曹杨新村的热闹景象,以及上海世博会的繁华。
上海一直都是不同文化的交融之地,各种思潮的碰撞、交错,使城市的文化景观异常地活跃和繁荣,从而造就了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品格。海派艺术家们将这类作品融入各自的创作语言,从墨色翻滚的时代直至繁华的当下,展现上海百余年的回响。
展厅现场,展柜中呈现的草图
此次展览由民盟上海市委、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久事美术馆主办,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展览将展至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