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新加坡人均八万美元了,却并不让人神往
台湾的三年经济奇迹结束了
最近关注了下我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2022年的人均GDP,之前台湾那边宣传说2022年人均GDP会超过日本和韩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没有达成,因为2022年台湾人均美元GDP出现了下降,为3.27万美元,而根据日本在2月14日公布的经济增速初值,以及2022年日元对美元的平均汇率,日本全年人均GDP大约在3.38万美元左右。
韩国的数据虽然最终没有公布,但是也会是在三万多美元,看看能不能超过日本了。
台湾之所以增长没有达到预期,是因为国际电子产品的需求在下降,出口下滑,导致2022年第四季度台湾经济下降0.86%,全年经济增长为2.43%,低于3%的目标,也低于中国大陆的3%的经济增长率。
我们如果观察台湾政府部门制定的经济增长率目标和最终实际的经济增长结果,会发现其实是严重不受控的,也就是说台湾的经济表现严重取决于全球市场的需求波动,尤其是美国和中国大陆的需求,从产业维度看则是受以半导体为中心的电子产业需求影响非常大,去年12月以美元计算台湾的出口下滑了12.1%.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台湾2022年经济总体在增长,但由于2022年新台币相对美元贬值,因此2022年全年台湾人均美元GDP反而出现了略微下降,大约为3.27万美元,低于2021年的3.3万美元。
和中国大陆对比的话,
中国大陆2019年人均GDP10276美元,为台湾25908美元的39.66%;
中国大陆2020年人均GDP为10504美元,为台湾28549美元的36.8%;
中国大陆2021年人均GDP为1.255万美元,大约为台湾33059美元的38.0%
中国大陆2022年人均GDP为1.274万美元,大约为台湾3.27万美元的39.0%。
可以看出台湾这几年反而拉大了对中国大陆的领先,但未来预计将不断缩小,普遍预计今年中国大陆的经济将会较快的增长。
不过今天本文并不是想聊下东亚地区的人均GDP变化,而是想说另外一个话题,跟日韩台的人均三万多美元相比,同为东亚文化地区的新加坡,2022年的人均GDP更是超过了8万美元,在世界前十位之列,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但是我却想起了一个问题,尽管新加坡人均已经超过了八万美元,可以说最为成功的华人地区了,虽然澳门人均也很高,但产业结构远不如新加坡,但是我自己似乎对新加坡那样的生活并不太神往。
我自己曾经去过新加坡很多次,也在新加坡住过一段时间,周末时间走遍了新加坡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从海边的自行车骑行,到日常的各个街道,各个公园,以及著名的各个景点。
尽管新加坡的总体程度比我所在的深圳还是要更发达,收入水平更高,各种设置齐全,城市花园的设计也很精巧,但是不管是我自己,还是周围的人,总体感觉对于新加坡的生活并不是太羡慕,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感觉即使中国以后发展到新加坡的程度,也并不感觉有什么好的,无非就是收入水平更高一些,护照免签多一些,想了一下原因,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新加坡“没有打造出一种让人神往的生活方式”,
1:欧洲以瑞士为代表,不仅仅是富裕,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景色非常美,而且铁路,房屋,景点各种融合的非常好,工作强度也低,生活氛围也轻松,有一种让人放松的氛围,这就对生活在东亚高强度生活下的人产生了吸引力,如果中国以后发展到瑞士的水平,我相信大家都是很高兴的。
2:北美+澳洲也不仅仅是富裕,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广阔的领土,宽阔的道路+大house,不用一家人生活在逼仄的空间,而且从纽约的种族熔炉,到NBA,超级碗,好莱坞,休斯顿,迈阿密,拉斯维加斯,环球影城,迪士尼等等,也是有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
这是我在大约十年前在澳大利亚悉尼拍的照片,可看出郊区是大片的别墅群,海湾里则是大量的游艇。
但我觉得东亚文明国家和地区,自从城市化之后,都没有打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什么意思呢,以前我们从农村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
不仅仅是收入水平提高了,而且不用再去井水挑水了,不用再忍受肮脏的旱厕了,不用再上山捡柴火了,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可以去奶茶店了,可以去逛街了,可以在步行街吃东西了,可以在滨江路喝茶了,去火车站,飞机场也更近了。
养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养儿防老了,而是建立了公共的社保体系,用全社会的力量来确保养老金的按时发放,
居住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一家四代同堂变成了夫妻俩会有自己独立的住所,老人只是过来帮忙。
因此城市化带来的从农村到城市,对于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跃升式的,可以说上了一个台阶。
但是在城市化之后,东亚地区的这种生活方式变化和跃升就减弱了很少,
无非就是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工作生活了,但是我们自己日常的感受,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机场,高铁,步行街,购物中心,电影院,绿道,国家公园,自驾游,露营的生活方式也可以享受到,和大城市的差别主要就在于收入水平和工作机会了,可能还有演唱会之类了,而且吧大城市的房价痛苦指数还很高,实际上吧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城市房价太高了,收入基本都在为房子打工了。
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同样在国内,为什么成都,长沙,三亚,大理,丽江之类就对游客吸引力很强呢,为什么同样在欧洲,巴黎的吸引力就那么强呢?
为什么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的人均是我们的两三倍甚至七八倍,但是总觉得和国内北上广深什么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地狱高考,大公司垄断优质工作机会,996高强度的工作,高房价,公寓楼,人口高度集中化在大城市等等,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而只是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已,
实际上一个中国大陆城市居民去普通的台湾人,香港人,日本,韩国人,新加坡人的家里参观,内心不会有任何波澜,因为内部装修,家用电器设备乃至小区都差不多,中国大陆的小区甚至还会更大一些。
一个韩国人,他要想获得优质工作机会就只能去首尔,一个日本人,他要想获得优质工作机会就只能去东京都市圈,家乡全部是老人。
下图是就是台湾台北的豪宅仁爱帝宝,它的优点在于黄金地段和大平层,但仅看外观你觉得羡慕吗?
更有甚者,东亚发达地区都有明显的老人工作现象,年纪很大的老人在餐厅工作,在开出租车等等,这个前景甚至比现在人均一万两千美元多的中国大陆还要糟糕,我们的城市退休老人至少现在很多人还可以跳广场舞。
所以我觉得,我们以后的发展,也得在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方面做文章,不然我们即使从现在的人均一万多美元提高到了八万美元,也还是现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那可就太不能让人期待了。改变生活方式,而这是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的,
1:公寓楼的生活方式与别墅低密度社区生活方式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郊区别墅大社区,有人喜欢市区的90平商品房,应该有多样化的选择,比如现在人口减少已经不可逆了,我一直觉得应该在全国人口减少,但还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小城市放开建别墅,搞一些低密度社区,打造一种有别于东亚公寓楼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大城市交房租的年轻人回流家乡发展,试想一下,如果在中国的土地上同样也有北美澳洲式的居住方式可以选择,对我国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我春节回老家县城,人口减少很厉害,面积和香港差不多大的县,常驻人口竟然只有三十多万,而且还在持续下降,其实我国已经有大量的地方有空间的。
2:长距离在一线城市打工和在家乡附近工作的生活方式
哪种更好呢?我想很多人是喜欢后者,
搞新三线建设,改变现在优质工作机会集中在人口两千万级别的一线城市的局面,鼓励大中型企业向低线城市迁移或者投资建厂,建研发中心等,而且这样的迁移还能大大的增加优质工作机会的数量。
举个例子,比亚迪在郑州投资建厂,就把工作机会从人口两千多万的深圳转移到人口一千二百多万的郑州,而且距离上迁移了几千公里,
像我看到有2023年毕业的应届硕士签了郑州比亚迪,底薪一万二,加上36%的绩效工资一个月有一万六千多,这个待遇在深圳算不算优质工作机会呢?不太好说,但是在郑州的话,至少收入相对房价比在深圳更好些,尤其是对籍贯北方,想离家更近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大好事,郑州的高铁去哪里都方便。
类似的,还有基建投资不是只投资到基建,而是在高等教育落后的地区多投资建立几所大学
现在深圳有钱,就在不断的建立和引进高校扩大本地高等教育规模,像深圳除了南方科技大学,哈工大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在又在新建深圳理工大学。
而在我国很多省份,尤其是比如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每年考生规模和优质大学录取人数不成正比,录取率很低,可以考虑把每年投资基建的钱,拿一部分出来在这些省份投资建立新的一流大学,不仅可以缓解高考录取率的问题,这些高校还可以招聘和吸纳大量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就业,一个高校就可以提供几千个优质的高学历人才就业机会,而这些高级人才从事的研究成果,是一定可以产生社会效益的。
我们常说投资基建虽然短时间内不能回收成本,但是对于整个社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我觉得对于投资建立高校也是一样,把钱投资到人身上,其实也是“基础建设”的一种,可以称之为新基建的一部分,这些高校的人才从事的科技研究,是有可能诞生出新的民用产业和公司的,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个学生汪滔就创立了大疆科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产业新赛道,就这一个公司每年创造的高收入工作岗位,税收,上游供应商的收入等各种增加值都很惊人了。
实际上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发达的二线城市,发展势头都还不错,也能吸引国内大企业前来设置研发中心和工厂,增加工作机会,西安,成都,武汉,南京等都是例子。
3:打造长距离的徒步路线和国家登山步道等等
下图是从新西兰政府的官网上,他们推荐的徒步路线,我国的风景地貌其实远远的超过,但是似乎却没有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徒步路线,像著名的川西314国道并不适合徒步,并没有专门的步道,车来车往很危险。
其实这一点我觉得深圳做的还可以,有很多条不同的登山路线,在市区就可以登山,包括莲花山,笔架山,南山,塘朗山等等,也有红树林滨海公园这样的徒步道,郊区则有梧桐山等等,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能够增加深圳魅力的生活方式。
4:一生高强度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文化的生活方式
当年逐渐加强环保力度一样,逐渐加强对就业的年龄歧视,性别歧视,长时间加班等的整治,推行强制年休假制度,
各个节日期间举办大型活动,打造休闲文化,大家都觉得春节无聊,就是打麻将打牌,如果春节期间举办游街活动呢?现在欧美华人的春节游街都成了吸引当地人的特色了,我们作为诞生地应该更加热闹好玩才对。
今年春节国内就有一些城市举办了烟花表演,这种我觉得就很好,随着经济的发展, 要在玩上面下功夫。
以上只是一些随想,我其实并不担心中国的产业突破和未来人均GDP的逐渐上升,这可以说是确定性非常高的事情,在未来的十年,我们是可以一点点的看到半导体产业,大飞机产业,新能源汽车,大型邮轮,军事科技,医疗器械和制药产业等的不断突破的,
2022年我国人均1.27万美元的突破绝对不会是终点,而是一定会突破到两万美元,三万美元,事实上我认为一定会超过日本的人均水平,而且这个时间还不只是“有生之年”,而是会更快,但是国家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体现就是生活方式的转变。
打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用?
其一是极大的增强软实力
软实力的好处就不用说太多了,我们平时都说女孩子不是靠追,而是靠吸引对吧,其实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的魅力也是一样的,你过着一种高水平的生活方式,别人会自然而然的向你靠拢,而且会不自觉的产生仰视和羡慕,这是人性,而这种软实力会带来经济上的实际好处,你的品牌和产品可以卖出更高的溢价。
来华的外国白人,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中国女孩主动要联系方式,我自己已经遇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一个以前的同事跟我说,和他一起工作的一个在国外中资公司工作的欧洲小国的白人小伙,在当地还没有女朋友,公司派他到中国总部培训出差一段时间,到北京游玩,一路上不断有中国女孩子主动找他搭讪,还夸他长得帅,而他在欧洲从未有此待遇,这就是软实力的体现。尽管这个小伙子在公司的职位和收入都不如中国人,但是却享受到了软实力的红利。
其二是真正的提高生活水平,同时还能拉动制造业的发展
国内一个自行车行业的从业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了国外的自行车骑行文化:
“我们当时去菲律宾,疫情之前,当地举办一个5000人规模的骑行活动,5000人提前一晚在基地聚集,像自行车嘉年华,又是吃又是喝又是玩,第二天早上6点开始骑车,骑到12点……好疯狂,当时国内哪有这种。”
这只是一个例子,我印象深刻的是连菲律宾这种比我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的休闲文化,而且和国内比并不落后,甚至国内还很难找到,欧美就更不用说了,是我国自行车的主要出口地,当地的骑行文化就非常发达,
其实这种文化的发展,参与的人多了,就会有更多的人倾向于购买中高端的产品,扩大市场容量。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中国的责任和意义所在,在西方之外打造出另外一种让全球人民向往的生活方式,有了对生活方式的向往,你的社会制度,文化,产品都会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也能够带来大量的收益,我觉得在打造新的生活方式这条路上,东亚地区总体还是失败的,虽然像日韩台人均都超过了三万美元,香港人均超过了5万美元,新加坡甚至人均超过八万美元,但是并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让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像香港,韩国之类,都是卷到极致了。
当然这跟他们本身自然风景,地形地貌,土地面积小,物产丰富程度,文化的多样性,气候多样性,大财团的垄断等各种不足有关系,中国大陆是拥有更好的条件的,而打造出一种让人向往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我们以后发展要追求的目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