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汤诚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承平盛世,文献兴盛;兵燹战乱,典籍遭殃。我国古代史上的历次书厄,大多与战乱有关。
隋代牛弘曾列书之五厄,为秦代始皇焚书、西汉赤眉入关、东汉董卓迁都、西晋刘石乱华、南朝周师入郢;明代胡应麟又列隋之后五厄,为隋炀帝见杀、唐明皇奔蜀、黄巢入长安、徽钦帝掳北、伯颜攻临安。
近代以来,图书典籍因战乱亡佚损毁最让人痛心者,莫过于1932年1月日寇轰炸上海商务印书馆总厂及东方图书馆。当时,烈火持续数日,纸灰飞扬数十里,近50万馆藏悉为灰烬……
不过,韧性十足的中国文化人在灰烬中重新挺起脊梁,先后于1935年至1937年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举办规模宏大的文献展览会,将征集乡贤著作、整理地方文献、传承传统文化与挽救民族危亡有机统一起来。
1937年,上海市博物馆董事长叶恭绰、馆长胡肇椿与上海通志馆馆长柳亚子联合地方耆宿、各地藏家,计划举办上海文献展览会,“征集有关上海市及上海、松江、金山、青浦、奉贤、南汇、川沙、太仓、嘉定、宝山等十县之文献物品公开展览,以引起社会上对于上海及十县文献之认识与研究为宗旨”。
《上海文献展览会概要》记录最后一件展品编号为12004,为最终所收到的展品数量。在这些展品中,乡贤文献和著述多达3000余册且不乏善本,如万历本《几何原本》、钱大昕稿本《唐石经考异》、明潘恩著《诗韵轩略》等数百种。
近代史料是上海文献展览会的又一大特色,既有上海掌故丛书、上海游览指南、光绪年间黄浦滩照片等,又有100多种英语、法语、日语史料,涵盖革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交通、水利、礼俗、社会、人物等多方面。
另外,还有1200多种杂志创刊号、《申报》创刊号、商务印书馆30年来所出教科书,以及外国人在上海编印的数十种“上海指南”。
“松沪一带,本为文物荟萃之区,因向无联合展览之举,故各县文献湮而不彰。现在一经提倡,即有许多珍品,与世人相见。”不少出品,均为各藏家平时不肯轻易出示者,实为空前之盛举。
在展出的两个星期中,每日参观人数平均为2000左右。除上海市民之外,苏杭及南京各地远道来观者亦复不少,甚至有连续参观五六次者。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上海文献展览会进一步激发了民众在国家危难之际的爱乡爱国之情。它以立体直观的地方史志,将先贤著述、人物风貌、历史掌故、艺术形式等展示出来,让观众得以了解乡土、生发情愫。思乡愈爱国,忧国方恋乡,地方认同和民族认同借此得到了统一。
叶恭绰曾言,一国之盛衰强弱,不徒以兵力财力为断,往往取决于文化程度之高下深浅广狭。文献为文化之载体,故“文献无征,后生之责”。回顾85年前的这一文化盛举,对于整理和研究上海区域文化、深入理解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乃至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当有参考价值。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