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政策端发力持续护航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金融监管部门凝聚合力密集部署,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当前,房地产行业既是重点领域也是薄弱环节,理应加大金融支持。202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民营房企债券487.2亿元,同比增长24.4%;支持民营房企注册1415亿元,同比增长249.7%。为稳定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各方预期也随之趋于好转。
不过,2023年房企到期债务余额仍逼近万亿元,相比2022年有增无减,流动性风险化解仍需要更多金融支持。为了缓解短期压力,“第二支箭”要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发债增信、提高授信、债券置换等方式,支持合规房企融资。
未来,随着民营企业发债融资支持范围和规模的扩大,支持工具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有力引导市场机构改善对民营企业的风险偏好和融资氛围,促进民营企业融资进一步恢复。实际上,房地产市场长期、刚性的住房需求犹存,空间和容量也依然足够,围绕住宅开发还有众多新的机遇和可能。因此,在“第二支箭”框架下,优质房企一方面可以重塑行业格局和赛道,另一方面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入高质量增长阶段。
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既是金融机构的责任担当,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金融机构自身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以银行业为例,房地产风险的进一步缓释,直接影响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生成情况,进而会影响资产质量、拨备计提以及最终的利润表现。
2022年11月以来,多个相关部门频频出台房地产帮扶措施,信贷、债券和股权“三箭齐发”,重启房企股权融资,向上支撑意向明显。年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不断释放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信号,对应监管部门密集为房地产“发声”,以期修复行业信心。
12月20日,央行召开会议表示,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房地产行业重组并购,推动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推动长租房地产市场建设,按照租购并举方向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
冰火参半的2022已经走过,伴随着暖意满满的年尾,房地产行业将迎来怎样的2023年新局势,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梳理过去与大家一起展望新征程。
2022年,房地产行业政策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整体基调从“限制”变为“松绑”。开发商端,从救项目到救企业,民营房企融资渠道再次打开;居民端,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例下调、多城市放开限购、发放购房补贴等刺激性购房政策频频出台。
受政策利好影响,近来地产板块相比前两年活跃了许多,多家券商以及林园、丘栋荣等知名基金经理也表示了对地产板块的短期看好。
全年出台调控政策1120次创新高
2022年,中央和各地方频繁出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中原地产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出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多达1120次,较2021年增加了469次,创下历史新高。
2022年1月,与房贷利率紧密相关的5年期以上LPR时隔21个月再次迎来下调;2月,山东菏泽打响降低商贷首付第一枪,“无房无贷”购房者首付比从最低30%降至最低20%。随后,辽宁、广西、海南等多省市陆续出台“松绑”政策。
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缴存人,不能正常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不作逾期处理,不作为逾期记录报送征信部门。此外,5年期以上LPR下调15个基点降至4.45%。
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针对烂尾楼问题进行集中部署,要求各城市“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同时强调“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银保监会多次提出,推动中小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支持地方做好“保交楼”工作。
8月,5年期LPR再次下调至4.3%,2022年累计下调35个基点。
9月,央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2022年6-8月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同比均连续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放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11月,房地产政策由需求端转向供给端,房企融资端“三箭齐发”,融资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
“第一支箭”信贷融资,央行、银保监会发布“金融16条”,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重点支持优质头部房企发展;“第二支箭”债券融资,交易商协会表示将继续推进并扩大房企增信发债;“第三支箭”股权融资,证监会在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项措施,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
进入2023年后,1月5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购买首套房的需求支持。住建部也表示,对于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首付比、首套利率该降的都要降下来。
2023年,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期,稳定房地产行业至关重要。克而瑞认为,地方将加码政策力度促需求,一线及强二线城市调控政策或将局部放松。中指研究院认为,核心一二线城市特别是核心二线城市,政策优化空间较大。
整体看2023年,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期,稳定房地产行业至关重要。整体趋势看,政策底部已经肯定出现了,但市场底部很可能需要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