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11时30分,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1号馆的大门徐徐开启。读者们排着队,井然有序走进大门。当天,2022天府书展在这里启幕。
这是一场持续四年的双向奔赴。从2019年到2022年,从首届天府书展填补中西部地区缺乏大型书展的空白,到跻身全国四大书展之列,再到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出版行业举办的首个大型展会,天府书展在烹制文化盛宴之余,持续推动与图书相关的产业链融合互动,激活文化消费市场活力。
销售数据逐年增长
迎难而上交出亮眼答卷
天府书展组委会有这样一组数据:2019天府书展为期4天,110余万人次参与,销售图书2992万元码洋;2020天府书展为期5天,3452万人次参与,销售图书6300万元码洋;2021天府书展为期4天,4460万人次参与,销售图书1.18亿元码洋。
数据不断上升的背后,是“天府书展+科技”顺应时代的模式探索,是“天府书展+N”迎难而上的攻坚克难——2019年线下办展;2020年馆店融合办展,首度开启线上书展“云世界”;2021年线上线下融合、馆店社区融合跨界办展;2022年“云世界”持续创新扩容,进一步拓展线上分展场的网络布局。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每年如期而至的天府书展,是四川出版人迎来的一次次大考,交出的一张张亮眼答卷。2021天府书展上,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局长刘晓凯曾这样评价:“书展的成功举办有力证明,阅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具有根基性的作用,越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们越能体会到阅读的重要价值。”
天府书展用持续增长的数据,绘出“上行线”;不断释放出文化魅力和经济动能,跑出“加速度”。
参展单位逐年增多实现书展文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业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广州的南国书香节和上海书展,被誉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三大地方性书展。创办于1986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始创于1993年的南国书香节、起航于2004年的上海书展,历经积淀,已形成品牌、赢得口碑。而才举办三届的天府书展,依托“振兴四川出版”“振兴实体书店”两大战略为支撑,以黑马之势,已经与行业大哥齐头并进。
2019天府书展,全国29家出版集团、近300家单体出版社、17家民营图书策划单位和30余家非书文创企业积极参与,主会场共展示展销 11万种图书,共为读者带来500余场精彩的阅读活动;2020天府书展,全国500余家出版单位、300余家网上书店和线下实体书店共同办展,举行了800余场阅读活动;2021天府书展,吸引来自全国500余家出版单位、300余家网上书店参展,阅读活动增至1100余场;2022天府书展,线下展场增至500余家,打造400余场线下活动,无限扩容线上展场和“云世界”内容……
参展单位逐年增多;年度主宾团花落谁家,也让各大出版集团每年都在暗自发力,广东省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君铁就在2021天府书展上公开表态:“我们非常期待能成为新的年度主宾团。”2022天府书展,上海参展团担任年度主宾团,一口气带来2500多种、近100万码洋的沪版精品图书参展。
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选择在天府书展上展陈出版成果,洽谈出版业务,文化与商业相互依存模式在这里得到高度认可——海量图书一站式购齐、与名家大咖零距离活动吸引读者参与并消费,真正实现书展文化、经济效益最大化。正如刘晓凯所言:“坚持‘双效’统一、聚焦展会主题,创新办展方式、实行展销结合,展现了四川出版物发行业发展改革成果,深化了四川与全国出版发行界的交流合作,推进了全国出版单位与作者、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走深走实,为推进‘书香天府·全民阅读’建设搭建了良好的事业产业发展平台。”
内生动力不断激发用文化价值创造经济价值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三年发力、四年跃升的天府书展,是振兴四川出版的一个里程碑。“振兴四川出版”战略实施以来,以首届天府书展为窗口,全省11家出版社全国市场排名大幅提升,3家进入全国综合排名百强。2020天府书展、2021天府书展捷报频传,国家级大奖不断:出版板块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五个奖项,其中,《〈格萨尔王传〉大全》(1-300卷)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被评为2020年“中国好书”;《悬崖村》获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30多种图书入选出版业“十四五”规划项目、2021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项目和2021年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2年,天地出版社图书《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入选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出版川军以振兴出版的务实行动,以川人一以贯之的文化自信,让一本本川版好书构筑起向全国第一方阵迈进的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由出版资源大省向出版强省的跨越。
四川出版的全新形象在天府书展上树立,四川出版在天府书展上扩大朋友圈,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增加更多的商业机会。天府书展以胜在细节的品质与长线思维的全盘考量,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一本书延展到一整条产业链,用文化价值创造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