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认为具有“抗衰老”作用的端粒,也助长了癌细胞,到底是“增寿”还是“减寿”?血管化骨再生、放生生物材料和组织细胞都可以3D打印?在11月17日上海大学-东京大学医学交流日活动中,多位诺贝尔得主,包括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卡罗尔·格雷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兰迪·谢克曼,霍德华·休斯医学研究所教授托马斯·苏德霍夫等,及王红阳、苏国辉、张英泽、陈洪渊等多位两院院士和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围绕细胞医学、心脑血管修复与再生、医工交叉创新与转化、创新药物研究等领域,分享最新科研成果,探讨医学前沿热点。
卡罗尔·格雷德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协会会士,专注于端粒酶和端粒功能障碍的细胞和生物体后果研究。该实验室利用生物化学、酵母菌和小鼠来检测端粒的功能,并生成了端粒酶缺失的活体小鼠。在长达6代的后代中,证明它们的端粒逐渐缩短。当端粒较短时,细胞通过凋亡或衰老而死亡。
这些端粒酶缺失的小鼠与其他易患肿瘤的小鼠的杂交表明,短端粒可以大大减少肿瘤的形成。这也反过来证明,端粒酶在癌细胞中经常“过表达”,也就是表达过度,使癌细胞能够持续生长。可以说,端粒不是越长越好,端粒酶也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平衡。格雷德教授实验室正使用端粒酶缺失小鼠,探索端粒酶与干细胞活力之间产生的重要作用。“端粒酶将端粒重复序列添加到端粒中,以建立端粒的长度平衡。”格雷德认为,揭示调节端粒长度平衡的机制,有助于了解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疾病,并为未来治疗提供途径。
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的研究目标是有助于理解那些突触传递受损的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他带来了其团队在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导致APP“瑞典”突变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了研究神经回路和突触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和他的团队使用了一种跨学科的方法,从结构生物学和小鼠遗传学到电生理学和小鼠行为。
如今,老龄化、肿瘤疾病、生命质量等人类共同面对的健康问题,越发引起关注。苏德霍夫等多位全球医学专家也提出,大学重点发展医学学科的重要性。希望上大在生物医学领域探索出特色发展之路,在医学合作交流平台上发挥出优势。
上大医学院院长刘斌接受采访时表示,上大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整合医工交叉研究院、老年医学、生命科学等专业,同时,还与东大医学部等全球多家顶尖高校合作,正以国际化与现代化作为医学院发展重要路径。据他透露,在孟超肿瘤医院等多家本地外地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基础上,上大医学院还正在筹划在沪建设高水平国际医院。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