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2中国建筑业博览会-北京建筑安全防护用品技术展览会
【兼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综合性建筑建材品牌盛会】
北京建筑安全防护展不仅见证了安全防护行业的长足发展,也成为我国建筑安全防护领域最具规模、贸易效果和行业影响力的顶级专业贸易推广平台。展会及同期中国安全防护周走在行业最前沿,整合并传达中国建筑安全防护行业的最新技术及先进产品,吸引数万业内观众群体及采购经销商。展会同期将举办中国国际建筑安全防护行业培训、评选、高峰论坛、现场施工演示及行业晚宴系列活动,再次汇集安全防护行业上、中、下游供需群体的全面关注和广泛参与,实现理想的品牌推广及经贸效果。
十余年积淀,铸就辉煌。北京国际建筑安全防护展仍将与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建筑建材展会——第九届中国国际建筑业博览会、第九届地材博览会(地坪、弹性地材展、运动场地展)、建筑保温展、建筑防水展等相关建筑建材品牌展会同期举办,共享数万经销商、建筑及装饰工程单位、设计师、国际采购商、业主方及房产开发商等专业观众群体。北京建筑安全防护展将传承十几年积累的丰富展会经验和资源,结合天时地利条件,继续强化专业观众组织,以更大的规模、更精彩的行业活动,更多专业的经贸参观群体,再度构筑安全防护领域全方位、规模化、国际化的顶级贸易推广平台!
◆ 丰富的组展资源 ,全面的宣传推广
建筑建材领域相关会项目整合在同一平台举办,不仅将实现规模效应,也将吸引更多建筑施工单位、装饰公司、经销代理商、设计师、房产开发商、采购商等群体到会参观,搭建行业一站式绿色展贸通道。
展会也将深化与170余家海内外专业建筑行业媒体的宣传合作,并完善线上展览交互平台;开展前三个月继续设立观众邀请呼叫中心,邀请新老客户参观,并以展会赠票发放、抖音推广、微信推广、展报通讯、短信发送、线上会展推广等方式向专业群体广泛传递展会信息和参观邀请,确保理想展示效果。
◆ 同期活动精彩纷呈
ConstrucTech 2022中国北京国际建筑安全防护展览会召开期间还将举办多场行业会议活动,包括2022雄安新区建设物资采购大会、2022中国装配式建筑大会、中国建筑模板、脚手架及施工技术发展高峰论坛等近20场行业活动,并广泛通知邀请建筑及装修工程企业管理人员、材料及装备采购人员、建筑施工单位、经销商、代理商、建筑师、设计师、建造师及工程人员参观博览会和同期会议,推动行业技术及创新产品的经贸交流。
【参展范围】
◆ 建筑防火及阻燃材料
建筑防火材料、建筑耐火建筑构(配)件、建筑防火涂料、建筑阻燃材料、建筑阻燃剂、生产设备等
◆ 建筑抗震材料及技术
加气混凝土、抗震防水建筑材料、混凝土复合材料、记忆合金SMA棒材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抗震橡胶、钢木复合梁、绿色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缓冲抗震材料、抗震幕墙复合材料、建筑改造支架、工程施工支架、特种设备支架、支吊架设备及配件、抗震材料生产设备等
◆ 建筑防雷
雷电监测和预警技术与设备;防雷/防浪涌技术与产品;防雷工程、防雷产品和器件;闪电定位技术与设备 ;电磁兼容技术与产品;降阻剂,防雷、低电模块;防雷、防静电检测技术与设备;防雷装备用元器件;测试试验用仪器;防雷接地技术和产品;其他相关技术与产品等
◆ 建筑护栏
建筑工程、盗窃报警装置、盗窃保护、控制和监视设备、控制设备、控制系统、国防技术、门、电动机械、电子产品、设施管理、配件、盖茨、齿轮和驱动技术、锁定装置、动力单元、系统解决方案、安全设施、安全系统、软件、钢丝、钢丝生产、周界防护、灯箱、S线系统、特殊保护、安全产品、服务和维护交易
【展会亮点】
◆ 最佳时间,理想地点
建筑工程施工将于春季开工,5 月办展恰逢采购旺季!一年的起始,不仅是面向市场推介新品的合适时 机,也是行业供需群体、渠道环节参与展会最为方便的时段;
北京作为首都,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力,是全国推广的理想地点。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新国展)是北京城区内知名度最高的展览场地,紧挨首都国际机场与地铁,交通便利,设施一流。
◆丰富的组展资源,全面系统的宣传推广
中国国际建筑安全防护产品技术展览会将继续传承十几年的观众资源和品牌口碑积累,继续同170 余海内外专业媒体,共同组织多种形式,多层面的宣传推广活动,向专业观众群体广泛传递展会信息和参观邀请,保障理想展示效果。
◆ 两大展同期展出,共享丰富专业观众
中国国际建筑安全防护产品技术展仍将与中国北方建材大展——第九届中国国际建筑业博览会、模板脚手架展、建筑保温展、地坪地材展等相近观众定位展会同期举办,共同搭建覆盖全建筑产业展示平台,共享 9 万人次建筑建材行业专业观众群体,打造中国建筑安全防护第一展!
【观众构成】
- 代理商、经销商、零售商、国际采购贸易商
- 建筑工程单位、建筑装饰单位、路桥建设公司
- 建筑师、设计师、建造师、施工技术人员
- 房地产开发商、工程项目业主方
- 生产制造商、原料及设备供应商
- 政府主管部门、规划部门、科研机构、媒体人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