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025上海第26届房地产投资展览会 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行业新闻

清廉兰州——“喜迎二十大美丽劳动者”主题文学作品(十二)

时间:2022-10-19 03:07:26来源:网络作者:佚名点击:

(来源:兰州发布)

原标题:清廉兰州 ——喜迎二十大 美丽劳动者主题文学作品(十二)

清廉兰州

喜迎二十大 美丽劳动者

主题文学作品(十二)

兰州市文联

兰州市作家协会

兰州市金城文艺编辑部

川砂滩上麦浪梦

——王兴河的和尚头小麦振兴之路

祁重泰

///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习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中央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民有自豪感。

农业是我们的根,民以食为天。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永登县三鑫园生态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王兴河,立足秦王川广袤的旱砂地,种植和尚头小麦,全心为社会耕好地、种好粮,担当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力争把和尚头小麦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今天,我们就走进秦王川,一同听听王兴河的和尚头小麦振兴之路、筑就川砂滩上麦浪千重的奋斗之梦。

王兴河先生

一腔真情守望秦王川

壮阔的秦王川,一马平坦,东连腾沙,西接黄丘,北屏祁连,南临黄河,可谓天地之造化、自然之神功。曾经这里是草原牧场,战马嘶鸣,干旱少雨,生民疾苦。百姓创造砂田技术,保墒增收,培育出了和尚头小麦。现在,引大工程,改天换地,兰州新区,横空崛起,这里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随着新区开发、征地拆迁,村民进城务工,旱砂地微薄的收入已对农民没有了吸引力,纷纷弃荒,连片的砂地荒草丛生,让人惋惜,正宗的和尚头小麦面粉已无法购到,传统种子面临绝种。

沧海桑田,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这是秦王川、兰州新区的变化,人们都跟紧时代的脉搏铿锵前行,而有那么一些人却在执着坚守,用情用心守望着秦王川这片旱砂地的命根,用力用真呵护着先辈们传承的和尚头小麦,为民为国奉献着原滋原味的安全粮食,他就是川砂滩和尚头小麦品牌的创立者永登三鑫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兴河以及他的团队,是他们的辛勤耕耘,让五谷珍品的和尚头小麦生长茂盛,麦浪千重的川砂滩生机蓬勃。

和尚头小麦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是兰州的地理标识产品、农业文化遗产,王兴河担负起农民的神圣职责,加倍保护、传承,让这一特色优质农产品继续造福人民群众。

目前,在永登县有旱砂地3万亩,在兰州新区及周边尚有旱砂地5000亩。公司在永登县上川镇流转1万亩,其中种植7000多亩,年产140万斤。带动农户种植、复耕8000余亩,年产160万斤。公司年加工量300余万斤,每斤的收购价是4—5元,亩产值600元,亩产200斤小麦加工成面粉价值1360元,加工成面条2800元。和尚头小麦产业可以说前景广阔、产能巨大、意义非凡。

走进秦王川,一起寻根问源,了解和尚头小麦的前世今生,感慨坚守者的乡土情怀、奋斗精神,感慨王兴河一腔真情振兴和尚头的逐梦之路。

王兴河(左)给拖拉机手安排耕作区

干旱砂滩上的耕作历史

秦王川盆地位于兰州市西北,永登县东部,总面积470平方千米。秦王川又名晴望川,古时因秦王川这一块地势平坦,平川绵延数十里望不到边际,而在晴天远望时,常常会看到海市蜃楼的幻境。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山西万荣县人薛举起事,号称西秦霸王。秦王川成为西秦霸王薛举屯牧之地,并将原来的晴望川改名为秦王川。

明代松山之战后,重修长城由黄河岸到景泰一线,解除秦王川及庄浪河川的忧患,才有周边居民迁居秦王川耕种。所以在这里民间至今还传诵着这样一句歌谣:此地原来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明初人口增加,农耕大兴。嘉靖时,推行开荒,扩大农耕面积。清初压缩牧地,开垦农田,永登地区的地主、商人乘机抢占秦王川、坪城、东西两山区土地。

清后期至民国,从永登苦水、红城、龙泉等地农民在秦川大面积开垦土地,多以走庄稼为主。解放后大量移民,主要是苦水、红城、龙泉人,移居于秦川、西槽、树屏、古山。因此秦王川方言与苦水特别相近。从此,揭开了秦王川的开发初端。

历史上的秦王川原本就是一块贫瘠之地,十年九旱,荒原百里常年风沙不息。对于干旱少雨的秦王川来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对于土地的种种祈求完全寄托在龙王爷身上,祈祷龙王显灵,庇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过去在秦王川里每个村庄都有龙王庙。

关于秦王川旱砂地的起源有着多种传说,都表达着顺应自然、战胜自然的智慧与勇气。民间传说,华三从挖老鼠仓取食中受启发开始挖砂造田。另有传说,是清康熙年间的苦水李佛爷授民于砂田技术。还有史料记载,左宗棠在甘时也推广砂田技术,教民压砂保墒抗旱增收。《左文襄公书牍》:兰州北山秦王川,昔称五谷不生者,近则产量最多,省会民食取给于此。他推广砂田取得很好成果后,推广这一经验,要求各地仿秦王川法,用种嘉禾,贷出协饷库银,令民旱地铺砂,于是砂地在秦王川和永登附近地方流行。陶保廉(1862-1938)写的《辛卯侍行记》中对秦王川记述:向为碱地,下宜禾稼。有老农言地下有石子,播而布之于上,就石隙种麦,农茂倍他处。盖石子居上,土不受日光,即不成碱,且可留水气也。邓隆(1884—1938年),清末进士,他来秦王川写下了《秦王川》一诗:荒凉乾潦地,容膝剩茅茨。店僻客眠早,川平落日迟。井泉汲水远,砂石种田宜。闻说摊捐重,四民力不支。清代王树中有诗黍谷律回春,邹生难再获。造物宁有私,终古留荒僻。恻念吾民艰,穷愁曷有极?清代把世贤的诗《麦陇风情》:炎炎夏日暑难当,麦陇风来午梦长。最是一年真好景,夕阳间眺误云黄。《十八团庄》:秦川自古少人家,漠漠荒郊集夕鸦。十八团庄分野后,皋平胜景尽人夸。《大干砂田》:一片盐滩本不田,伊谁掘地大薪传。纵横百里砂铺满,多少工人多少钱。这些诗作都吟出了秦王川耕田的艰苦。

据当地老人回忆,秦王川民国初期下半川为砂田,上半川为土田,上半川土田是民国初才发展为砂田的。《永登县志》载:1949年,全县砂田32.91万亩,至1966年达到40万亩,占甘肃省砂田的三分之一。

因为亿万年前,秦王川及周边地区是片古海洋,后来海水退去,留下了大量的砂石,形成了一块平整的戈壁滩,这里极度干旱,极不适宜农作物种植。老百姓却创造发明了旱砂地耕作技术,可以说是顺应自然、改善作物栽培条件的一个奇迹。

农业作旱砂田所用的砂石,是就近挖坑取砂,由人工背到地里铺上的,薄厚程度分为大砂和小砂两种:大砂砂层一般厚五到六寸,地表砂石大如拳头,中层小如核桃,接土层则是细砂。大砂适于干旱的坡地铺压,可有效防止雨水流失,小砂层较薄,一般为三到四寸,与大砂相比,使用期较短,压砂之前,先要施足羊粪、炕土等基肥。背砂压田,是特别苦的累活。新砂田能保证庄稼十多年的长势旺盛期,二十年后就成老砂地,砂土混合,产量下降,民间有砂田累死老子,富死儿子,穷死孙子的说法。广种薄收,产量低,遇到干旱年份就更低,麦子长的低矮、稀薄,有人形象地形容砂田收成麻雀踮踮脚,鸽子刚够着,兄弟五六个,拨了一个月,拉了一皮车。尽管收成低,在旧时代,这是最好的种田办法。砂滩变成良田,经过数百年的努力,秦王川地区广阔的旱砂地,养育着这一方生民。

和尚头小麦面粉

和尚头小麦的艰难培育

在旱砂田里老百姓选育的和尚头小麦,是一种极佳的小麦品种,耐干旱、出苗率高、耐强光、适应昼夜温差大的秦王川气候、土壤环境,它根系发达,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长势旺盛,籽粒饱满,以其无芒或短芒,似和尚的头而得名,是当地农民在长期种植实践中通过自然淘汰培育出的地方小麦,被称作长在石头缝里的小麦。

秦王川的农耕历史从元末明初开始的,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当地百姓在旱砂地上精心培育的和尚头小麦种植历史已有三百多年了。秦王川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经日间高温的暴晒后,夜间气温的骤降使得上层砂石产生微量凝水,能维持小麦生长所需的50%水分,保证小麦正常生长。现在的和尚头小麦,是当地农民在长期种植实践中通过自然淘汰培育出的地方小麦品种,是不可多得的纯绿色食品,适宜于干旱地区生长。

在旱砂田里老百姓选育的和尚头小麦,是一种极佳的小麦品种。因其生长环境,不浇水,不施肥,不打药,无任何公害,亩产虽然只有200斤。它的面粉面筋高、口感好,容易消化吸收,内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民间有酒中茅台、麦中和尚头的说法。民间用和尚头小麦面粉做的臊子面,烧制的烧锅子是兰州地区民众喜爱的食品。和尚头面吃了营养健康,有力量有气魄。秦王川人因而都体格健壮,豪放开朗、健康长寿。

川砂滩上的筑梦之路

疫情过后的初夏小满时节,我走进秦王川,采访王兴河的种植情况。时值小满,永登自去年冬季到现在没有一场有效降水,中部地区的干旱山峦、坡地、秦王川的砂滩上,没有一点绿色生机,连极度耐旱的碱柴、芨芨、沙葱都没有绿意,不看水浇地,不看水渠边的绿杨,真感觉还在冬季。干旱,又一次来临,给和尚头小麦这个旱砂地上的作物又是一场天灾。

在上川镇古联村的砂地里相约见到了王兴河,这位65岁的企业家其实就是一个朴实的农民老头。几台拖拉机在干旱的砂滩上旋耕、捞草,尘土飞扬。犁前的砂滩荒草丛生,犁后变成一沟沟干净的新砂地。他指着川里大面积的砂滩说,这里在民国时期、解放初期是上好的砂地,包产到户后,因产量低被撂荒了,尤其是引大灌区水地的增加,上川镇的旱砂地大面积撂荒了,三十多年了,砂滩表面变得很坚硬,开荒复耕难度很大。还有很多大砂坑都是先辈们挖砂压田遗留下来的,对复耕造成很大阻碍,填平的话,工程量很大。

王兴河把我领到地的另一头,一块块砂地陇沟整齐划一,地沟里小麦绿意葱茏,麦苗有五寸多高了。王兴河说,这就是我的希望,天再旱,‘和尚头’小麦还是出苗很好,这是老耕地,那边的复耕地出苗也好,盼着老天下一场雨呀,我在这砂滩上今年种了1万2千亩。盼雨啊,近几天再不下雨,一年的收成指望就荒了。下,就可以收300万斤,不下,就只能收到150万斤,亏损大得很呀。他说:今年开荒6000亩,一块地开犁、捞草、旋耕、整平、播种,得五遍。新开的撂荒地现在已经无法下种了,但明年将是好地。今年,县上农业局给我公司定的是2700亩的扩种,实际我们已经种了12000亩。初春时,疫情正在上川,封控一个月,我们迟种一个月。今年投入100多万元,资金紧张啊,机械的油都没办法加呀,到处借钱备耕。

他说,古联村昨晚下了场雨,2000亩地就抓好了苗,希望满满,明天就开始除草。今年要育种30万斤,为明年新老田播种打好基础。

闲谈时,他的妻子停下了拖拉机走了过来,一个身材单薄、留着短发、穿着迷彩服浑身是土的妇女,在这里谁也想不到,她是公司的经理,她叫蔺雪琴,公司里里外外的一把手,在这里播种、开荒两个多月了,起早贪黑,没有休息过一天。她说,农忙时节人手缺,各种农机都是亲自操作,早出晚归,抢着春种。秦王川的春天,那是一天到晚的风,刮的人睁不开眼睛,接不上气,砂子打在脸上、钻在眼里,就是这样的环境,她一直陪伴在丈夫的身边,共同劳动,共同谋划着春种秋收。回到家里还要做饭,筛选种子,修理机械。

她说,做农业种庄稼,收益很低,活累苦大,雇人,很多人不愿干,一年到头自己亲自干,庄稼收拾了还要面粉厂加工,上百万斤的麦子要凉晒、淘洗、磨面、加工成面条,还要跑销售,一直到过年,一年到头没消停着。听起来是公司的经理,其实呀,就是一个比普通农民要多付出好几倍劳力的农民。

王兴河向我说起他的创业经历,听起来就是那段艰苦岁月的回味、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经历。

王兴河,朴实的秦王川农民,吃苦耐劳的庄稼汉,自小生活在秦王川,出生在1959年的这一代农民,经过了饥饿,经受了艰辛的劳动,与父辈、兄弟姐妹、乡村农民曾经栉风沐雨、风餐露宿,迎寒顶暑、斗风战霜,在这干旱的砂地里辛苦劳动,春种秋收,耕田打场,各种农活无所不能,风雨中摸爬滚打,练就了农民的朴实与坚毅、吃苦与耐劳、不畏艰辛、敢于拼搏的品格。改革开放后,迫于生活的贫寒,外出务工,寻找商机,创办企业,三十多年的奋斗,积累了一定资金。但时时回报农业,关注农村。面对村民外出务工,曾经耕耘过的大面积土地荒芜、弃耕,他心里很难受,真切地认识到土地是我们的命脉,虽然贫瘠干旱,但这种土地上长出的和尚头小麦可是本地特有的珍贵物产,农民的天职、本色、初心、担当,让他回报农业,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这一方干旱砂地上,重新定位农业发展。从小耕种、吃着和尚头小麦长大的他,和尚头小麦早已深深地浸透在骨髓里、灵魂里,开发旱砂地,让和尚头小麦造福一方,让旱砂地重获生机,于是他毅然决然回到秦王川,创建农业公司,构划宏大蓝图,一方贫瘠的旱砂地长出了郁郁葱葱的和尚头小麦,麦浪千重激荡着收获的喜悦,高科技的加工设备创造出特色品牌,兰州地区的特色原生态农产品在他的努力下重现昔日的茂盛。他身上有着硬扎、执着、不回头的汉子气度,正是这气度才有了万亩小麦的种植规模。

2013年回归本土从事和尚头小麦种植,2014年收购了甘肃昌星畜牧发展有限公司,2016年又成立了永登三鑫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16年12月29日取得了食品安全许可证,2018年6月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川砂滩秦王川旱砂地和尚头小麦面粉系列的注册商标。

川沙滩指上川、中川、秦川无边际的平川上适宜和尚头小麦生长的地理属性的砂梁墩、砂井河、砂湾以及适宜生长的涝池滩、黄茨滩、满水滩。真正的秦王川和尚头小麦生长环境,长出的小麦是真正的天然、绿色、营养、健康食品。

2018年8月在兰州新区秦川园区秦川镇源泰村、石门沟村流转旱砂地3000亩,加上原有流转上川镇苗联村2000亩,播种面积5000余亩,年产旱砂地和尚头小麦150余万斤,年产值达到了3000余万元。于是他又注册兰州新区三鑫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占地面积300余亩,现有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职工160余人,专业种植农民30人,面粉面条加工生产技术人员20人,生产管理10人。现有销售门市部3处,同时也有多位合同户和大量批发销售的经销商。公司建有经济林实验区1处,栽植各种经济树林10万余株,种植区绿化成林,防风带已形成,有两座容积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水利电力设施齐全,现拥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

公司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复垦种植旱砂地和尚头小麦1万亩,每年还以4-5元的收购价向当地农户收购180余万斤,带动了当地农民复垦种植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户收入。开垦了荒地,带领了乡亲脱贫致富,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生态,和尚头小麦种植大有希望。

公司还探索了水砂地耕作方法,不仅解决了和尚头小麦在水浇地中易倒伏的问题,还提高了和尚头小麦的产量,亩产可达600斤以上,并且保证面粉质量不变。

公司加工的川砂滩和尚头面粉和面条等系列产品赢得了客户的好评,现已有多家企业前来寻求合作。

麦浪千重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三鑫园和尚头小麦产业得到省、市领导,兰州新区,永登县的关注与支持。兰州新区帮助解决了300万元贷款,参加了兰州新区2020年特色产品展览会。2019年5月,省委、省人大、省政协离退休人员分三批赴兰州新区考察时都来川砂滩种植基地考察,老领导程有清即兴为公司留下了麦浪千重的墨宝,省人大原副主任柯茂盛动情地说 兰州有永登苦水玫瑰和七里河米家山百合两张名片,川砂滩和尚头必将创造出第三张特色产业名片。2020年春节,省政府办公厅机关春节工会福利中给每人购买、发放了一袋和尚头面粉。

在他的公司里,张挂着许多领导、书画家们为和尚头小麦题写的书画作品、诗歌、留言,还有很多诚信、荣誉奖牌,田园里是麦浪飘香,屋子里翰墨飘香,看出主人对生活的挚爱、对事业的执着。

现在兰州新区砂旱荒地约5万亩,皋兰、景泰适合种植的30万亩,如果将和尚头小麦品牌做好做大,将给靠天吃饭的川砂地区农民带来致富的新路子。随着引大灌区局部气候的变迁,雨水逐渐变得充沛,每亩地可净收300斤,为和尚头小麦大面积种植优化了环境。

三鑫园公司以传统旱砂地选择优良小麦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加上带动农户种植,已发展建设高标准的有机旱砂地和水砂地种植面积3万亩。如果能建立生产基地,使和尚头小麦的种植面积再增加2万亩,按亩产600斤计算,可增加和尚头小麦1200万斤。还可以进一步带动兰州北部撂荒的旱砂地得到复耕,使盐碱化的土地得到开发利用,无疑会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粮食安全。

和尚头小麦种植技术是珍贵的农耕文化遗产,和尚头品种是珍贵的物产。因此,需传承保护,延续发展,避免消亡。三鑫园公司在和尚头小麦文化传承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邀请文史专家挖掘出了农耕历史,邀请农学专家申报了原产地地理标志。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拓展,非常有希望把和尚头小麦打造成兰州、甘肃一张新的名片、丝路旱寒农业品牌。

发展和尚头小麦产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仅三鑫园公司就可直接增加就业岗位500余人,间接增加就业近1000余人,可以提高当地农户的收入。如果把文化遗产传承和旅游产业开发、学习劳动实验基地打造等有机结合起来,还会带动当地物流业、餐饮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当地经济水平有较大的提升,促进乡村振兴。

永登县委宣传部,永登县农业局、商务局多次组织包括和尚头小麦在内的农产品外地展销,推广宣传,农业局给予展销补助,2021年给公司5000余亩种粮补贴共补助31万元。

迎难而上的不懈努力

流转土地与村民签定合同,一些农户既要流转费还要国家种粮补贴,每亩土地上极其微薄的收益,给公司经营带来困境。目前,公司已在上川镇流转旱砂地1万余亩,部分旱砂地与农户正在办理流转手续,已经流转的土地付清了流转费用,今年就实际种植1.2万亩。新开荒的6000亩,今年就播种5000亩,下种的地里,出苗率挺好,撂荒了三十多年的干旱砂滩终于长出了庄稼,绿茵茵的麦苗一沟沟坚强地从干旱的砂陇上长出来了,这对王兴河是极大的欣慰。今年的春旱,是历年来最严峻的一年,下一场雨,这万亩地就是300万斤的收成,这几天再不下雨,也只能收个100来万斤,是极大的亏损呀,看老天爷的脸色,几百年来秦王川的命运,今天,在王兴河的事业上依然如此。

王兴河一个村一个村如数家珍地算计着耕种、开荒的亩数。黄茨滩村现有旱砂地4000余亩,其中农户种植600余亩,长期荒芜无法流转有3400余亩,公司已签订流转合同1000余亩。甘露池村现有3000余亩,基本无农户种植,公司已开荒,正常种植1000余亩。达家梁村现有2000余亩,公司已开荒1000余亩。五联村现有3000余亩,已经开荒1000余亩。涝池滩村、苗联村、祁联村共有5000余亩,公司全部流转进行开荒种植。古联村共有5000余亩,公司已开荒种植3000余亩,剩余2000余亩也在流转协商中。

王兴河说,今年国家政策对撂荒地整治比较严格,镇上也是给我撑腰,说不再征求农户意见和签定合同,有撂荒地你就开,政府计划每亩补助开荒费30元,流转费由政府直接给农户,这打消了王兴河心中之虑。

王兴河说,今年三月份,我们上川镇是疫情高风险区,春耕整整推迟了一个月,万亩地的耕种,我投资100多万元,资金实在困难,四处张口借钱,农业项目贷不上款,农机连油都加不了上啊。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多大的困难面前没有低过头,但筹措资金,真的太困难。

他说,土地的产值还很低,目前绝大多数砂地亩产只有200斤,遇春旱只有150斤左右。复耕土地产值还低,而且复耕成本高。引水浇灌、施肥前期投资较大。

公司的加工还很粗放。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公司现有的加工车间难以消化,好小麦、好面粉提不高好效益。今年扩大了种植规模,面粉加工生产线还得改造提升。

农耕机械还很缺乏。旱砂地分散、面积大,人力、畜力种植很低效。需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但公司、农户都缺乏先进的机械设施。

品牌效应还没有体现出来。这种小麦的优点是其他小麦难以比拟的,但没有精心宣传、包装,品牌效应没有体现出来,市场上的价格还很低。

市场营销还不灵活。缺乏专业的销售渠道,销售方式单一,市场面很狭小。需加大营销力度,向重点城市重点消费者提供,提高产品效益。

在重重困难面前,他的眼中是麦浪千重的喜悦景象。他谋划着,申请建立秦王川和尚头小麦产业园,把公司真正做成龙头企业,建成一个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园,把旱砂田建成亩产翻番的高产农田。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实施撂荒地复耕、砂田改造,引水喷灌,有机肥、农家肥还田,提高产量,稳产稳收。王兴河的心中真是一片麦浪滚滚、机械运转、生机蓬勃的和尚头小麦产业园。

种好田,首当选好种籽。今年公司选用了优质籽种,尽管天特别旱,但出苗率还是很好。他说,我发现头年留在地里的麦子第二年长出后生长茂盛、麦穗大、籽粒饱满,我计划按这种方式育种30万斤,提高籽种质量。明年我们稳定种植15000亩,按照现代农业的模式,做好农家肥、春季喷灌保苗,力争亩产翻一番,亩产达到400到600斤,这样,仅我们公司就生产粮食800万斤左右,对社会将是巨大贡献。

王兴河妻子蔺雪琴开荒捞草

接续奋斗的振兴之路

谈起今后的目标,王兴河信心十足,满眼是麦苗青青、麦浪翻卷、麦香千家的情景。他掰着指着一一谋划着:

一是对流转土地1万亩进行农田改造、铺砂压田、施肥、浇灌,亩产达到600斤以上,产量翻一番,产值达到600万斤;二是带动村民复耕、种植2万亩,年产1000万斤;三是公司年收购加工500万斤,加工成面粉、面条;四是五年内实现稳定种植5万亩,亩产稳定在600斤,产粮3000万斤;六是全面实现机械化作业,形成高产优质良田和特色产业园,带动2000人就业创收,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七是邀请专家,深入挖掘秦王川生态历史文化、和尚头小麦文化内涵,申请农业遗产保护项目、完成地理保护标识申报,建设和尚头小麦农耕文化展览馆,提升文化品位,加大对外宣传,提升影响力。努力将和尚头小麦产业打造成兰州乡土特色产业的金字招牌、特色甘味。

来时春浅苗初长,转头滚滚翻金浪。沃野麦浪金碧黄,颗颗都是黄金粒。我们对王兴河的和尚头小麦振兴之梦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和尚头小麦在三鑫园公司的努力下一定能够做大做强做优,为社会提供绿色、天然、营养、原滋原味的和尚头小麦食品,让村民致富,助乡村振兴。

健康大厦始于一粥一饭,食品安全凝聚全心全意。三鑫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浩荡春风吹拂下,在以王兴河团队的奋斗下,坚守农业根本,秉持农民本色,守望秦王川,做美川砂滩,奉献和尚头,我们的饭碗里将盛满健康绿色的和尚头小麦美食。

采访完王兴河的和尚头小麦种植基地,笔者也不禁赋诗一首,深表感慨:

漫漫平沙接天际,风雨飘摇蜃楼起;

河西征伐边塞苦,旱荒连绵麦苗稀。

而今引来天堂水,新区再造创业城;

旱砂至宝和尚头,麦浪千重风光秀。

坚守本色三鑫园,生机蓬勃川砂滩;

传统农耕写奇迹,秦王川里谱新篇。

营养美食天然味,乡土情怀是根本;

科技助力深加工,麦香万家赋康宁。

王兴河,兰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永登三鑫园农业科技公司经理,种植、复耕旱砂地2.5万亩,种植和尚头小麦。建立加工企业,注册川砂滩商标,开发和尚头小麦产品。

(祁重泰,兰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永登县中共中央国际交通线永登站纪念馆副馆长。)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