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成交总额从2012年的528万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2511万亿元;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充分发挥,截至今年9月末,总市值达5.5万亿元;金融对外开放走在全国最前列,外资金融机构占比约30%……市委外宣办今天举行第八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围绕新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就与展望主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
十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金融总量大幅跃升,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开放持续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日益健全,国家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为全面提升能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十年,上海金融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据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书记信亚东介绍,上海着力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
目前,上海已成为国内外主要的金融科技企业集聚地之一。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在沪设立。多个首单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成功落地。普惠金融服务方式更加多元,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上线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启动普惠金融顾问制度,推进票据业务创新,不断优化中小微企业信贷奖补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副主任孙辉透露了一组最新的数据:今年8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10.1万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19.1万亿元,分别是2012年底的2.5倍和3倍,企业贷款利率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处于有记录以来的历史低位。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有统计以来的高新技术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9.0%、32.7%、24.1%,远超同期本外币贷款增速。
上海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琦则表示:过去十年,上海银行业资产和银行贷款增长均超过140%;保险深度从4.08%上升到4.56%,保险密度从3421元每人上升到7917元每人,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风险保障。
十年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显著拓展,上海证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登勇也表示,为上海企业提供直接融资超过4万亿元,支持207家地方经济支柱企业和战略新兴行业企业通过上市做大做强,120家次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产重整、加快转型升级;上海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和首发融资规模均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全国改革试验田作用充分发挥
坚持创新引领,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上海作为全国金融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充分发挥。尤其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先行先试作用显著,创设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等。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深化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围绕总行出台的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金改30条金改40条以及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金融30条等政策,配套制定了一系列实施细则,先行先试了自由贸易账户、宏观审慎的本外币境外融资制度、新片区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等一批首创性改革,并陆续在全国推广。
而上海银保监局方面也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先行先试,首创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开创全国保险产品注册管理改革先河,创设自贸区创新业务监管互动机制,为机构开展业务创新给予个案支持,累计支持金额超过1100亿元。
巩固金融开放门户枢纽地位
这十年,上海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健全,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持续巩固金融开放门户枢纽地位。信亚东透露,上海的金融对外开放走在全国最前列,持牌金融机构总数从2012年末的1227家增加到今年6月末的1719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约30%,首批首家示范效应明显。
目前,上海共有外资银行保险法人机构超过50家,外资省级分支机构超过100家,外资银行保险代表处77家。刘琦表示,积极落实国家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重大举措,率先试点外资机构与大型银行在上海合资设立理财公司,已开业的4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全部落地上海;率先推进人身保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全国前三家外商独资人身保险公司均在上海完成注册变更;全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也在上海获批开业。
对外开放的首家首批效应,体现了上海在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上的加速度。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均在沪开展业务,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管理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达三分之一。
此外,在金融人才高地建设上,上海也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深入实施上海金才工程,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到47万人。
作者:唐玮婕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