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感到困惑时,可以读一读夏伊勒丨评威廉·夏伊勒《二十世纪之旅》
甲骨文ioracode
转载任何甲骨文微信公众号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请事先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
威廉•夏伊勒,1904年出生,是美国著名的驻欧记者和作家。在法西斯笼罩欧洲的20世纪三十年代,他先后作为《芝加哥论坛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驻外记者,亲历了一些本应是文明的国度中蔓延着的侵略、压迫、和野蛮行径,最终看着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作为作家,他也在日记和回忆录中描写了他从个人角度的观察与思考。
今天的人类,自从那场大战结束,已度过了七十多年大体和平的岁月。但如同年轻时的夏伊勒,我也会开始感到疑惑,我们的有生之年还会经历战争吗?人类的进步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带着这些疑惑,我翻开了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这是他晚年的回忆录,希望能从中找到些可能的答案。
二十世纪之旅:人生与时代的回忆(全3卷·6册)
[美] 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 著
汪小英 邱霜霜 译
2020年9月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夏伊勒出生在风之城芝加哥,是19世纪早期德国莱茵兰移民的后代,八岁时作为检察官的父亲因病去世,他随着母亲回到母亲的娘家,一座名叫锡达拉皮兹的小镇,直至高中毕业,所以他常认为自己是一位典型的爱荷华小镇青年。除了父亲留下的好名声,贫困的家庭并未给他未来的发展提供过什么助力,他大学就读于寇伊学院,并非名校,也未有贵人为他指点职业规划,带着某种随机性,夏伊勒的成年礼就自大学毕业的巴黎之行开始,并在那里,很幸运得获得了一份《芝加哥论坛报》驻外记者的工作。
夏伊勒的人生,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他的外公曾参加过葛底斯堡战役,小时候夏伊勒总爱一遍遍和外公复盘这场硬仗,在他出生时,美国仍是个广袤未开发的国家,大部分人生活在小镇或乡间,美国城市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在他笔下,马克吐温时代的小镇风情似乎还未消失。他这么描述:我在这个小镇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发觉他们虽然满怀着基督教热情,实际上却极端保守、顽固不化、有点自以为是,略显势利,还一意孤行,强迫其他人遵守他们狭隘且枯燥的道德观念。
威廉·夏伊勒
资本的时代
在夏伊勒逐渐长大的十几年间,南北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创伤已愈合,一战给了美国海外扩张的良好机遇,美国也正在享受着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便利,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由资本主导的镀金时代已降临在昭昭天命的民族。
其时的美国总统柯立芝,也在宣扬着类似的福音:商业是美国的头等大事,商业完全以服务大众为宗旨,依靠的是真理、信仰与正义。在柯立芝的任期内(1923-1929),美国实现了所谓的柯立芝繁荣,但在这繁荣背后,马克·吐温曾评论,我们的文明,就是一件寒酸破烂的事物,充满了残忍、虚荣、傲慢和虚伪。
在小镇青年夏伊勒的观察里,美国深层次的矛盾也在潜伏与发酵之中。柯立芝因其对商业巨头的纵容而备受赞誉,而广大的乡巴佬,在接受了只要刻苦努力、生活节俭就可出人头地的国家神话之后,却必须接受不断被大企业盘剥的命运。美国农民产出的玉米、小麦与生猪的价格在下降,而农业机械与化肥的价格却在垄断定价的保护中上涨,美国工业企业的原始积累,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其富饶的农业资源与勤奋的农民,那是100年前美国乡下人的悲歌。
夏伊勒9岁那年,随着母亲回到了处于玉米带中心位置的小镇锡达拉皮兹生活,这座小镇也是千万个随着美国西进运动而诞生的新型城镇的代表。它坐落于锡拉河边,芝加哥的正西方,第一个定居者是一位盗马贼兼酒馆老板,通过开设家庭酒馆用来接待上百名拓荒者在这里歇息,以便涉过锡拉河继续西进。而在1841年,有七位新到的移民看上了这落差达14英尺的湍流,就从盗马贼手中买下了这片土地,建立了磨坊水车,利用水力来伐木、磨小麦、燕麦和玉米。再利用平底船将产品顺流而下到密西西比河,从那里运往广大的内陆市场。
之后芝加哥和西北铁路线扩张到了锡达河,当地官员积极参与了铁路建设,在1859年6月15日,第一辆从芝加哥来的火车驶入了锡达拉皮兹,随着水路铁路货运网络的建成,小镇在移民者买下的七十年后,人口已从7人增加到了3500人,全球著名的谷物公司-桂格就诞生于其中的一个磨坊,并将公司总部设立在小镇上。
同时期的芝加哥,在1804年还只是一座抵御印第安人的要塞,仅经过了一百年,在20世纪的前几年,就已经发展成了拥有175万人口,美国第二大,全球第五大的城市。它有全国最大的铁路中心,也是谷物、木材、牲畜和肉类加工业的最大市场,与此同时,这座城市的腐败与罪恶也在疯狂滋生,妓院与赌场遍布,黑帮横行,议员贪污受贿,再用贪污来的钱购买选票。
20世纪的芝加哥南水街市场
1920年代的华尔街,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美国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信贷扩张,在流沙上建立了一座巨大的商业和金融大厦,随着科技进步与生产效率的提升,厂商的利润快速增加,而工人的工资却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在1923年-1928年间,投资收益指数从100点跃升到410点,汽车业工人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倍,而同期的平均工资仅增长了12个点,在1929年,超过60%的美国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也就是年收入低于2000美元,与此对应,2%的家庭年收入超过1万美元,其存款占全国存款总数的2/3。久而久之,生产出的商品超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变成了消费乏力与金融泡沫,而为了刺激消费,分期付款的支付方式变得日益普遍。为了快速致富,人们不惜将现有股票抵押,加杠杆借款以购入更多股票。至1929年10月,股票的融资金额达到70亿美元。金融资本主义开始替代工业资本主义,快速攫取社会财富。连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都发出乐观的预言,股票价格已经到达永远不会跌落的高地。
1929年10月24日和29日,分别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和黑色星期二,突然间,股市里的一切都崩溃了,数千万股蓝筹股被抛售,股票行情机都跟不上快速跳动的报价,人们被吓住了,他们害怕还有更糟糕的事情会发生,恐慌情绪在市场疯狂蔓延,银行家们的救市如同昙花一现。很快,承诺要救市的银行家们也加入了抛售的行列,据估计有400亿美元在这次股灾中灰飞烟灭,被千百万美国人寄予神奇致富美梦的大牛市破灭了。经济学泰斗费雪购买的股票也全部成为废纸,连妻子、妹妹和其他亲戚的积蓄也都赔进去了,最后其任教的耶鲁大学不得不将他的房子买下,再返租给他,免其被债主赶出家门。而普通的美国人被打懵了,他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曾有那么多人都把繁荣视作理所当然,而之后,艰难的日子在等着他们。
大萧条下的失业工人
在我们的时代,全球化带来了新的机遇,让深圳这样的城市仅用40年的时间,就从小渔村发展成为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远比芝加哥在上个世纪的发展更为迅速,而深圳的大量企业,也已成为全球顶尖的公司,远比桂格麦片更快地获得了全球市场,中国人的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创造出来。
看回美国,苹果公司的最高市值曾一度接近3万亿美元,世界首富马斯克一人的身家就超过了2000亿美元,而联合国贫困的标准是每年生活开支低于700美元。更有近2亿人陷于严重的粮食不安全当中。所有大国有整整两代人都在人类前所未有的好光景中度过了大部分人生,但繁荣从未平等地分享给整个人类。
同时,已持续了三年多的疫情加剧了原有的贫富不均,再加上过高的金融杠杆(中国居民杠杆率就已达到62%,超过日本和德国),使得各国在一次次试图用消费刺激和扩大投资来提振市场时,却发现普通人越来越想捂紧自己的钱袋,尽量偿还债务而非扩大借贷。
2022年开始,全球各央行之前滥发的货币终使通胀如同脱缰野马般不可控制,全球民众所能感受到的,是物价,包括食品、燃料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都在迅速上涨。美联储被迫刚刚在6月15日以75个基点的加息幅度,来向市场表明其遏制通胀的决心。只是这样的加息,又会带来新一轮中产与穷人财富的缩水,以及高负债国家的信用破产。此轮全球央行的加息周期,会让大萧条重演吗?抑或只是2008年级别的金融风暴?所有人都只能系上安全带,静待这趟通胀的高速列车减速,同时承受经济退潮的后果。
货币滥发情况
资本的时代,一次次带来繁荣与泡沫,也会如春夏秋冬般,让全球一次次经历经济周期。与夏伊勒相隔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我们,也在困惑中,观察着这个世界。
进步的时代
我们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来源于1886年美国芝加哥的工人罢工运动。在夏伊勒时代的美国,虽然有种种不公,追求平等与进步的步伐也从未停止,同时,美国给予了不同群体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和形式去争取进步。
在夏伊勒出生的第二天,《芝加哥论坛报》在首页上发表了响亮的宣言:工会是革命,是无政府主义,是对美国整个社会和工业体系的威胁。但芝加哥仍有位名为达罗的青年律师,放弃了为铁路公司服务的优厚待遇,转而为工会辩护,夏伊勒的父亲作为检察官,虽然在法庭上两人针锋相对,私下里却是彼此尊重的挚友,而达罗对劳资斗争是非曲直的观点也影响了夏伊勒一生。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和血腥斗争,富有的美国人常夸口的自由社会才意识到工人拥有组织集会的自由。
夏伊勒后来采访的英国工党领袖,不少也出生于矿工家庭,10岁就得下井干活,但每个地方的矿工工会都有很好的图书馆,很多爱学习的工人会把很大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时间用来学习。通过自学,博览群书,变得知识丰富,心智开放,随时能接受新知识。而后者,在夏伊勒看来,是教育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当时的商业奇才亨利•福特,在1914年初开始在福特工厂内实施双倍工资-每天工作8小时,工资5美元,而当时的标准是每天工作9小时,工资2.34美元,当时福特的薪酬制度曾令华尔街为之哗然,认为注定是失败的尝试。优秀的企业家,也在探索着寻找企业长期发展与员工收入的平衡点,而非单纯从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中攫取最大利润。
福特汽车创始人 亨利·福特
在离锡达拉皮兹小镇20英里之处,有一处名为阿曼那的社区,那里则在进行着宗教团体组织下的共产主义实验。这是一群德国移民者的后代,他们的祖先在欧洲因尊崇教义,拒服兵役,拒绝宣誓忠于国家而遭到歧视,便离开德国移民到了美国,并买下了这块2.6万英亩的广袤土地。在这里执行的是绝对共产主义(这并非来自马克思,他们也许从未听说过此人)。所有人要共同劳作,共享劳动成果,住在分配的房屋里,在公共厨房做饭,在公共食堂吃饭,消灭任何形式的私有财产。这里出产高级丝织品,而卖出商品的利润归社区共有。
夏伊勒常和锡达拉皮兹小镇的数千人一起,坐火车去阿曼那,在一间公共食堂吃周日晚餐,然后四处闲逛,见识共产主义的生活。
在食堂或教堂里,无论成员是否结婚生子,男女都分开坐,所有人穿着简朴,服饰单调,其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免费的膳食、住所以及老、弱、病时的救助。在公众事务上,他们是完全民主的,每年社区选举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主持社区的精神生活与俗务,还需向所有成员出示社区商业活动的账目,同时委员会还充当法院,所出的裁决即为最终裁决。
夏伊勒对阿曼那社区的描述,对我而言,如同在新大陆见到桃花源一般的新奇。阿曼那社区在美国的体制中犹如一个孤岛,30年代的大萧条一样对它造成了冲击,年轻人也在接触外界后想尝试不同的生活,但这样多样化的尝试,为人类在不断进步的探索点亮了些许微光。
美国的历史仅有200多年,但它的历史植根于欧洲悠久的文明传统,且在广袤的新大陆,给予了形形色色的人群丰富的实践机会。无论是追求社会公正的律师、工会组织的图书馆、自我改革的企业家,还是推行绝对共产主义的阿曼那社区,最后都汇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大合唱。
今天,当战争的阴云重新笼罩在世界上空,极端的思想开始获得更多的认同,我们更需要相信进步的力量。文明的意义为何,在笔者看来,是给予人更多的自由与尊严,除此以外,别无意义。
科技的时代
过去20年,是互联网科技、新能源技术与医学飞速发展的时代,Facebook、谷歌这样的公司,全球的用户都已超过30亿;苹果,自从乔布斯重新入主,创造了Ipod、Iphone这样划时代的产品,让智能手机几乎成为了人的外置器官;天才的马斯克创造了特斯拉与Space X,引领了新一轮的能源革命与太空探索的革命;针对新冠、癌症和慢性病,人类也在不断研发新药,许多医学专家宣称,人类平均寿命突破100岁应该就在几十年内就能实现。在这样的飞速发展面前,我们本应对世界充满乐观,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在经历的时代,就是人类有文明以来最好的时代。
但当我们回看100年前,夏伊勒所经历的科技创新,完全不亚于我们的时代,甚至还有过之。
1895年,X射线被发现
1896年,放射性现象被发现
1897年,电子被发现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人类至今所能掌握的最强大力量-核能,因此被解锁。
而在实用发明方面,1876年,贝尔就已经发明了电话,1886年,在曼海姆,一名叫卡尔•奔驰的机械师发明了第一辆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试飞了第一架飞机,1907年,无线电新闻越过了大西洋,传到了《纽约时报》报社,1909年,亨利•福特开始年产千万辆低价的T型车。
与一百年前相比,笔者不禁略有尴尬地发现,我们过去二十年的科技进步,远不及夏伊勒时代的进步大。在他们的时代,不仅理论科学进步巨大,在实用创新方面,汽车、飞机、电报、电话、各类家庭电器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也贯穿了过去的一百年。但20世纪初如此强大的科技创新力度,并未如这些发明者预期般,给人类带来繁荣与和平。飞机、汽车,率先在一战中被应用,在二战中,装备了强大动力与火力的坦克与装甲部队更是成了闪击战的利器,直到按相对论理论研发出的核弹在广岛和长崎被投下,二战才得以结束。短短三十年间,两场世界大战,让人类文明几乎走到了毁灭的边缘。随后的冷战,美苏双方不止一次要走到互相摧毁的境地,艾森豪威尔曾在自己的私人日记中,描述了这个连二战统帅都感到颤栗的场景:(一旦实施相互摧毁)总人口中65%的人将需要某种医疗护理,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将没有任何机会得到它。
长岛原子弹
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让我们伴随着他的回忆,去重温那些百余年前发生,但仍影响着现代世界的事件,也许针对2022年的世界,并未有确定的答案,但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思考。
二十世纪之旅:人生与时代的回忆(全3卷·6册)
[美] 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 著
汪小英 邱霜霜 译
2020年9月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