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025上海第26届房地产投资展览会 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行业新闻

明确支持11月加息75基点美联储官员称抗高通胀进展不够

时间:2022-09-29 15:24:19来源:网络作者:佚名点击:

华尔街见闻

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称他的基准预测是11月加75基点、12月加50基点,都取决于未来数据。他重提暂停加息论,称为避免过度紧缩,应在通胀降至目前2%前停手。他还提到,面临很多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留意英国等地形势。

在美联储接连三次加息75个基点,一名联储决策者明确表示,支持再次这样超激进加息。

美东时间28日周三,2024年有美联储货币政策委员会FOMC会议投票权的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称,抗击高通胀的形式比他预料到严峻,他支持,到今年底,美联储合计再加息125个基点。

通胀依然高、太高了,并没有足以回落到我们(美联储)的目标2%。今年夏季初,他预计供应链失衡的改善会有助于缓和价格压力,但那并没有像预期的那么强劲,这的确导致我调整了自己的政策观点。

迄今为止缺少进展的程度比我以为的严重得多,现在我们必须采取适度限制的立场。在我看来,那就是让我们的政策(利率)区间达到4.25%至4.5%。我偏好今年底之前达到这个地步。

博斯蒂克说,鉴于美国经济的实力和稳固居高不下的通胀,他的基准预期是,今年11月的下次美联储会议决定再加息75个基点,然后12月今年最后一次会议加息50个基点。同时他补充说,这些预期都由未来的数据决定。

博斯蒂克讲话前,最近公布的美联储决策层预期显示,多数他的同事也预计,在9月大幅加息后,到今年底还要再继续大幅加息。

上周美联储会议决定加息75个基点会后公布,美联储决策者的加息预期比市场预测更加鹰派:联储官员的预期中位值为,今年底利率达到4.5%,明年达到本轮加息周期的利率高峰4.6%,这一峰值高于市场预期的4.5%,都远超上周加息后利率区间3%-3.25%。

而且,会后公布的点阵图显示,多数美联储官员预计,上周加息后,到今年底还需要合计加息125个基点。这一预测让联储下次11月会议再加息75个基点的可能性摆上台面。因为按照计划日程,今年美联储只剩两次议息会议,以125个基点的幅度看,其中有一次可能就得加75个基点。

上周三美联储会后,市场对联储11月加息75个基点的预期几率曾升至80%以上。

华尔街见闻注意到,到本周三美股午盘,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交易市场预计,11月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的几率接近60%,加息50个基点的几率约为41%。

明确支持11月加息75基点美联储官员称抗高通胀进展不够(图1)

面临很多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留意英国等地形势

博斯蒂克讲话期间,正逢英国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市在国内公布超大规模减税方案后巨震。

博斯蒂克本周三称,美联储官员并未忽视美国以外全球其他地区的动向,比如英国的动荡、俄乌冲突等都在关注。

我们面临很多范围更广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绝对必须留意那些事。

博斯蒂克说,美联储需要留意国际形势变化,但又表示,美国经济和金融系统已得到很好的强化。美国经济仍有相当的动能,因为自身的经济实力,所以美国对外界的传染没那么敏感。

为避免过度紧缩 应在通胀降至2%暂停加息

今年5月末,博斯蒂克曾提出暂停加息的观点,称在此后两次美联储会议各加息50个基点后,9月暂停加息可能有意义,主要取决于实际情况,如果通胀持续高企,9月可能再加25个或50个基点。

本周三,博斯蒂克再次提到暂停加息的观点,称为了避免过度紧缩,他愿意在通胀回落至目标2%以前停止加息。

我认为,对我们而言,继续紧缩和加息直至通胀达到2%不合适。那将确定我们已行动过度,会让经济进入负值区间。

博斯蒂克说,他仍然希望美国经济可以避免衰退、避免失业大幅增长。他依然认为,衰退不是预定的必然结局。我们可以有一些疲软,但目前我认为不会给我们(造成)历史性衰退的经历。

博斯蒂克讲话前一日,另外两名美联储官员也提到了过渡加息的风险。

本周二,老牌鸽派、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称,他的确担心加息太快,不过他对避免衰退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即使到了明年3月的利率巅峰,也还可能避免衰退。明年FOMC投票委员、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卡什卡利当天称,美联储当前的加息步伐适当,同时他承认,由于货币政策有滞后性,存在加息过度的风险。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明确支持11月加息75基点美联储官员称抗高通胀进展不够(图2)
明确支持11月加息75基点美联储官员称抗高通胀进展不够(图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