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024上海第二十五届海外置业移民留学展览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行业新闻

折射上海移民百态,徐策“河滨大楼”三部曲压轴之卷《春水》来了

时间:2022-07-12 06:20:11来源:网络作者:佚名点击:

□凌寒

当下,苏州河虹口段滨河绿地已成为众人打卡热门。与此同时,时称亚洲第一公寓的河滨大楼修缮即将竣工,有望一睹86岁大楼的韶华姿容。恰逢盛事,继先后出版以河滨大楼为蓝本的多卷本长篇小说《上海霓虹》《魔都》,作家、一级编辑徐策创作的《春水》也问世了。

折射上海移民百态,徐策“河滨大楼”三部曲压轴之卷《春水》来了(图1)

《春水》延续上部几个家庭主要人物的剧情,将故事发生的时间锁定在1971年至1988年,并延伸或跨越至2000年后。除了民国围棋国手、英国老太、骆老头等老面孔,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又新添诸多大楼颇具代表性或标签式的人物。如:早年具有留洋背景的高知夏臻合、凌之轲等;素有江南鲤鱼王之称的女画家;第一代领港人贝瑞康;沙逊账房先生老爹;变为外贸高官的成荇农;信徒曾翠玉;钢琴家和她的英语教授父母;国内会计学泰斗楼教授;学者型的外交官茅之伟;以及四马路来的雌老虎富阿婆、原国民党文职少将和他的千金袁梦露等。

折射上海移民百态,徐策“河滨大楼”三部曲压轴之卷《春水》来了(图2)

2016年的河滨大楼

另外,大楼里有一些人,则完成了从社会底层到人生赢家的超越。当来到1976年十月的阳光下,特别是三中全会春回祖国大地、河滨大厦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恢复高考、改革开放、英语热、出国潮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意气风发、锐意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特质,更是一抹炫目的亮色,让人眷恋不已。

作者是河滨大楼曾经的住户之一,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度过孩提时。随着年龄渐老,重返生命源头河滨大楼的念头在他心里越来越浓烈。那里留有我的父辈人生死挣扎的乐与苦、聚与散、浮与沉、生与死,锥心之痛难以释怀。河滨大楼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时空轮回般的历史风貌,以巨大的气场强烈地震撼和吸引着我。

折射上海移民百态,徐策“河滨大楼”三部曲压轴之卷《春水》来了(图3)

河滨大楼原貌,河南路桥桥堍原样,桥经过改建,北苏州路这一景观已不复存在

折射上海移民百态,徐策“河滨大楼”三部曲压轴之卷《春水》来了(图4)

河滨大楼C字门新千年初的原貌

折射上海移民百态,徐策“河滨大楼”三部曲压轴之卷《春水》来了(图5)

河滨大楼C字门新千年初的原貌

折射上海移民百态,徐策“河滨大楼”三部曲压轴之卷《春水》来了(图6)

而作为直接发生地之一,二十世纪所有的历史巨变,均在大楼里引起震荡或波动,勾连起许许多多人和家庭命运的惊变。这一历史、风俗流变的新老上海人的移民画卷,内容相当深邃、丰富、庞杂。要想深入了解它、贴近它、破译和解构它,难度不小。好在徐策并未被吓退,历时十年,相继完成出版长篇小说三部曲。第一部《上海霓虹》201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5年后,第二部《魔都》由文汇出版社推出。如今,该社又新推三部曲压轴之卷《春水》。

魔都三部曲里,有许多人物、许多挣扎、许多欢愉和泪水、许多肌理与细节。在时代的投影下,大楼这个多棱镜,折射出大千世界、社会人生、芸芸众生无穷的聚散枯荣、哀愁喜乐,从而生动呈现出上海这座移民城市特有的生活轨迹和富含质感的原生状态,揭示从农耕社会融入都市社会,在现代契约经济社会的矛盾性、艰巨性和种种挫折阵痛,痛苦与迷惘,挣扎与奋进,既闪现人性的光芒,也挑战其弱点。

据统计,全书总字数为112.3万字。其中,有名有姓有或长或短故事的人物超过165个。从时间跨度上说有四十年(1948—1988),故事延伸时间七十年(1948—2018)。以所描写的地域范围说,从故事主体河滨大楼写起,涵盖苏州河东起外白渡桥西至河南北路约900米的北岸,包括三幢老大楼(河滨大楼、上海大厦、邮政大楼),三座老桥(四川路、河南路、乍浦路桥),以及一所老医院(市一医院,旧称公济医院)。随着人物、情节发展,故事地点相继伸展至绍兴上虞,乃至北部边陲和国外。

从河滨大楼居住者的人员结构上说,新中国成立初及以后的很长时期,大楼大房间——套房的住户以南下干部、高级知识分子、资本家为主体;同时,大楼小房间,即工房(旧称佣人房)则是普罗大众。大房间与小房间这两个居住空间,追溯历史,一向有着鲜明的等级、身份的差别,残留着殖民痕迹。风暴之前,两者之间等级差别明显,泾渭分明。然而,历次风云卷过,大房间与小房间住家的洗牌,不言而喻。作品对大房间、小房间的对比描写尤为精到、深入、隽永。

折射上海移民百态,徐策“河滨大楼”三部曲压轴之卷《春水》来了(图7)

苏州河畔河滨大楼全景

该长卷作品气度恢弘,笔触精微,海派风格浓郁。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作家赵丽宏说:这部小说对于上海的历史、风俗和人情,有细致入微的生动刻画。因其细致绵密,而显作品的真实深邃。读他的小说如观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长卷,仔细放大来看,每一寸里面都有独特的细节。徐策力图通过一栋大楼的变迁,写出上海的沧桑历史,写出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对于小说家,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抱负,我认为他做到了。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教授、评论家杨扬说:我的第一感受是针脚非常细腻,非常庞杂丰富,作者对上海一定是非常熟悉的。这部小说写得非常细腻,没有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上海小说的气质。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作家薛舒说:我特别喜欢这部小说给人的一种语境和意境。一栋大楼里面不管是落魄的富贵人家,还是一些偷生的贫穷人,他们都有着相似的窘迫、逆境还有幸福,都有一种想要脱离世俗向上走的积极态度,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给人的特点。我觉得这部小说就是充满着这样的善意和积极的力量。

春来江水绿如蓝。看来,这一泓《春水》是值得期待的。

折射上海移民百态,徐策“河滨大楼”三部曲压轴之卷《春水》来了(图8)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