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
在阔别三个月后,重新归来的SGA沪申画廊 (上海),日前推出艺术家群展《反光体》。
展览中,画廊独特的中庭经由杨熹和李文光的作品, 转变成为充满科幻感的未来世界。
在走进中庭入口的墙面上,书写着1999年的电影《黑客帝国》 中,墨菲斯致意尼奥的这句台词。此时读来,让人倍觉意味深长。
在此次展览上,李文光、梁曼琪、倪志琪、邵文欢、石至莹、宣琛昊、杨熹、郑文昕8位艺术家,以彼此对应,相互反射的方式展开对话,通过绘画、摄影、雕塑等媒介,呈现艺术家们对感知、自然、社会、人文、历史与未来等关注点的视觉思考。
展览策展人王凯梅表示,借用反光体这个物理学中描绘本体和反射对象复合反衬关系的隐喻,8位艺术家分别被投射在4组相互作用的概念中。
态度与形式 面对抽象艺术在无象世界中探索意义的核心精神,以创作材料的自然性和历史性对话几何画面的主观性和科学性。
这里,倪志琪的单色画包含了多种材料的叠加、塑形、拼贴和上色,创作的时间流中包裹起艺术家的情感记忆,表达一种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
梁曼琪的抽象绘画针对的是结构画面的最基本的元素:点线面和它们组成的几何图形之间相互的关系,画面上不断生成形式复杂的抽象空间,维系平衡或打乱平衡,视觉的幻象不断挑战我们身体机能的感知能力和心智精神的理性逻辑。
自然与社会 的观念下,对应的是两位以考古勘探的工作方法作为绘画方式的艺术家。
宣琛昊着迷于表现热带雨林的动植物无法言说的生命力,他的画笔如深入到泥土断层的视镜,从根茎到花蕊照亮破土而出的奇异植被,释放出谜一般的画面,将艺术家坚信的绘画的内在逻辑呈现其中。
郑文昕的勘探对象是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自2017年起,她开始从社交平台上不停发送的友人信息中选取一瞬间,转译为绘画。
郑文昕的勘探对象是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自2017年起,她开始从社交平台上不停发送的友人信息中选取一瞬间,转译为绘画。
浮游在数据海洋上的转发、点赞、评论汇聚了现代人对成功的焦虑和瞬间满足的欲望,郑文昕的层层叠加的画面反射出当代生活万花筒般的面相。
石至莹和邵文欢的创作都围绕着山石江海,但拥有不同的媒介和出发点。
石至莹描绘的海浪、石头,保留着画面上每一道真实可见的笔痕,她用轻薄的颜料截取无边际的水体的局部,让无限与虚无的感觉直面而来。笔触的真实与风景的虚幻,绵延为画面中无尽的海与无数的石。
邵文欢将对中国古画中择取的山石水波的写生输入电脑,在软件和3D制模的协助下生成虚拟影像,他以摄影的方式回望绘画,再用绘画的方式重塑摄影,历史的山水被置于电脑软件的观看逻辑,技术云海内植入了古代文人画的雅趣。
在真实与虚拟的反射互映中,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彼此投映,叠影重重。
杨熹的创作关注处于中间地带的他者在当代现实中的呈现,她将工业化的人造皮革和塑料缝制成具有某种生命体征的合成生物,它们异端的姿态似乎在提前演示一个终将毁灭的未来世界。
杨熹的雕塑张扬着人与非人、机械与生物的种种角力,然而它们合成物的组合状态却是艺术家在直觉的引导下,以自然生长的节奏对空间的塑造。
在有意地混淆现实与幻像的艺术探索中,李文光潜入假想的数学公式营造的奥秘王国,在科学外的世界为图像赋予虚构功能,而作为艺术家和一名图像的制造者,李文光的创作总是围绕着令人目眩的美学体验。
两位艺术家从生物与合成的理念出发,作品同时指向人类不确定的未来。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艺术的真实意义,在于揭示人类的真实处境,人性的隐秘情感和热情地拥抱这个世界。
展览上,在彼此的关照与发问中,这些作品展示了描绘世界的不同方法。
正如策展人王凯梅所形容:他们是彼此的反光体,又是相互的曲面镜;光愈亮,影愈深。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4日。
《反光体》艺术家群展
展览时间:2022年6月18日至8月14日
展览地点:SGA沪申画廊(上海市中山东一路外滩三号三楼)